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工作动态

媒体报道

【人民政协报】2018-4-11 第7994期 让生命有尊严地绽放和谢幕

发布时间:2018-04-13 14:16: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刘喜梅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4月5日,清明。北京的天气格外阴冷,不少地方还残留着前一天的积雪。

上午10点,北京女孩丁瑞和姐姐一起去了妈妈的墓地祭奠。半年前,她们的妈妈因为乳腺癌复发而病逝。虽然已经时隔半年,姐妹俩对于妈妈“死亡”这一事件,依然力所能及地避讳。

这种避讳,是目前国内多数人的共同选择。

“死亡,的确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可我们只有理性地对待死亡,才能对生命价值赋予更多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这样向记者表示。就在前几天,顾晋还以“关注生命的尊严”为题,在北大医学部专门组织医学青年们进行了一场对话。

虽然对话的是医学青年,可是谈及的生命尊严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相关。

“我需要你陪陪我”

顾晋是结直肠肿瘤外科的名医,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手术刀帮患者去除肿瘤,以治愈患者疾病或者改善患者的疾病及生活状态。

“但我们不能治愈所有的患者,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目送患者从我们眼前离开。所以我经常在思考,如果我们不能挽救患者生命,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比如,在患者生命的终末期不做无谓的抢救。”这样的思考,也让顾晋在父亲病重时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顾晋的父亲顾方六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但是很不幸,晚年的顾方六患上了胃癌。那是2003年,顾晋在医院担任主管医疗的副院长,虽然每天工作结束都会很晚,但他都坚持去看望父亲。

“我现在其实生不如死。”某天看望时,父亲思索良久说出的一句话,让顾晋的内心五味杂陈。虽然父子同为名医,可终究不能扭转病情。

为了减轻父亲的身心痛苦,顾晋为生命终末期的父亲选择了姑息治疗,没有再做不必要的抢救,这也是为了维护父亲生命最后的尊严做出的选择。因为,不管是顾晋还是顾晋的父亲,都认为浑身上下插满管子,靠呼吸机去延长的寿命是没有质量的,更是没有尊严的。

看着父亲的病情一天天恶化,顾晋每天都详细地询问父亲需要什么东西,他总担心会因为一些物品让父亲留下遗憾。可父亲并没有要求顾晋带什么东西来医院,只是在某一天顾晋常规的询问之后,他低下头慢悠悠地告诉顾晋,“我需要你陪陪我。”

“作为家属,在家人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常常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思量病人所需,以为他们需要的是好吃的或者其他物品,实际上他们最需要的可能仅仅是家人的陪伴。”父亲的病逝,启示了顾晋更多关于生命质量和尊严的思考———尽可能地从患者角度去满足临终病人的需求。

顾晋曾经收治了一位肿瘤晚期的病人。这位患者的儿子为尽孝道,不惜花费重金亲赴云南寻找百年灵芝,并要求医生为母亲进行最好的治疗。可实际上根据临床医学的专业评估,患者已经到了生命终末期,医学手段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其实患者的儿子为母亲治病花费了很多钱,可是他却不知道对他的母亲而言,陪伴是最好的治疗。”顾晋遗憾地告诉记者。原来,在这位患者住院期间,曾不止一次向顾晋抱怨儿子有时间在外面跑,却没有时间陪她。

这种遗憾至今仍频频在医院上演。很多子女秉持自己坚守的“孝道”,千方百计去寻找自以为最好的治疗方案,可却将病重的父母遗留在病床上。这种遗留,对于病床上的患者而言,是内心底处难以丈量的孤独和失落。

为了患者尊严而冒险

关注生命的尊严,显然并非只体现在不做生命临终的无谓抢救。有时候,对病重患者的救治,也恰恰是医生为了患者的尊严而冒险。

顾晋还讲述了他接诊的一位直肠癌术后造口复发肿瘤的患者故事。这位患者30多岁,是坐着轮椅来顾晋这里就医的,他的病情很不乐观———术后造口复发的肿瘤很大,占据了腹壁的1/4。因为患者病灶范围太大且不排除肝转移,医生们几乎一致认为这种身体状况已经不再适合手术。当然这些医生们,也包括顾晋。

被拒绝之后,这位小伙子并不甘心。他用渴求的语气恳请顾晋:“大夫,我知道您不愿意给我手术,我也知道手术可能失败。可您看我现在这样,造口的粪便和脓血散发着浓重的恶臭,我没法出门,一点尊严都没有!就连我4岁多的女儿都拒绝我的拥抱。虽然我余下的生命可能不长,但我想陪伴女儿的成长……”说这些话的时候,患者已经满含泪水,顾晋的眼眶也湿润了。

其实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因为,从医学的临床手术指征而言,患者的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手术,可从患者的意愿出发,又强烈地希望能够维护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尊严。最终,顾晋选择了为病人的尊严而冒险。

手术很顺利,病灶取走了,患者也很快康复出院。但几个月后,这位患者确诊了肿瘤的肝转移,这也是预料中的事。可当顾晋看到这位患者穿着正常人的衣服,像正常人一样走在诊室外的走廊时,当患者幸福地讲述他拥抱并陪伴女儿成长时,顾晋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因为,他帮助患者实现了生命最后的绽放。

“其实这个患者也启示我,出于为病人的尊严考虑,我们或许可以改变一些外科决策。比如说,作为医生,我们可以尽力帮助患者减少一些牵挂和遗憾,尽力减少患者的一些痛苦,尽力让他们多拥有一些生命的美好。这样,生命的轮回就不会真正离开我们。”顾晋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

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尊严和质量

同样是在这场与医学青年的对话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表示,自己的岳父在去年恶性肿瘤晚期出现肝转移时,他只给老人尝试了一周的化疗,发现没有效果就放弃了任何治疗,让老人出院回家生活了。

“这种在家庭的生活,对岳父而言是体面的、有尊严的,我们作为子女也尽了应尽和想尽的孝心。”刘玉村说,岳父生命最后住院出现肾功能衰竭时也没有做透析之类的抢救,以尽可能地减少针、管之类对老人家带来的身体伤害。最终,老人家走得很安详。

之所以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刘玉村表示,是希望大家都能够秉持科学、开放的心态对待死亡和生命;希望作为后辈的子女在尽孝时,去着重关注父母健康在世时候的生活,而不是在临终阶段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精力和时间,去做没有太多医学意义的救治。这些救治,常常是增加了老人和病人的痛苦,又让他们不能主导自己的生命尊严而遗憾地离去。在刘玉村看来,这种遗憾,“其实是最大的不孝。”

“实际上,我们关注生命的尊严,还应把这种观念贯穿在生命的全过程。众所周知,一个人出生时是有尊严地来到世界的,这个孩子被周围所有人关注,比如家庭人员和医护人员。同样的,在这个人的成长、工作、生活以及生命谢幕的整个生命周期,也都应该得到呵护并有尊严地度过。”最后,刘玉村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