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三创”精神 科室建设稳步推进(2012.8.9)

科室信息 2012-08-30

  编者按:今年“五一”劳动节,首钢总公司召开“光荣属于你”年度表彰大会,我院心血管内科荣获“首钢三创先进集体称号”。
  依托我院的整体资源,心血管内科结合自身特点,认真贯彻落实首钢总公司“创新、创优、创业”的“三创”精神,在主任唐强的带领下,攻克技术难关、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深受患者好评。
  科室建设稳步推进
  “您好,您哪里不舒服?”
  “最近天气炎热胸口有点闷,前年,您给我做的支架手术。”
  “让我听听”心内科主任唐强拿出了听诊器。
  “您最近是不是休息不太好啊?天气太热,多休息少生气,我看没什么事儿。”
  “真没事啊,主任?只有找您瞧瞧我心里才踏实!”
  这是7月某个周三的下午,发生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的短暂一幕。从心内科开展心脏介入手术以来,来门诊挂号咨询的很多都是“老熟人”。“一部分是首诊患者,一部分是支架后随访复诊的,一看病历,就能想起来病人当时的情况。” 唐强介绍道。
  病房之间实施看病时间,同时门诊那天下午,看病复诊的病人较多,一直忙完最后一个病人,唐强才接受采访。科室为方便患者就诊进行分区,保证诊疗的独立性,还设有专科护士分诊,测血压、解答问题,缩短了就诊等候时间,同时开通与病房之间转诊、预约住院等服务。心内科有开放床位71张,包括普通病房、CCU监护病房、导管室及心电图室等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科室注重医疗质量优质服务,加强团队建设和开展核心技术,科室实现了持续稳步发展。目前,导管室已发展为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主、多种心脏病和全身血管疾病兼顾的综合性介入治疗中心,介入手术突破1000人次/年以上,成功抢救了大量的AMI、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
  从2005年开通急性心梗急诊绿色通道以来,唐强主任带领他的介入团队24小时手机畅通,随时准备赶到医院救治患者,让AMI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最佳治疗,一次次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其中一例患者急诊支架术后发作交感电风暴,经心脏电复律32次成功获救,创造了生命奇迹,类似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唐强坦言:“心内科逐步成熟强大并不容易,体现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患者中树立好的口碑。”
  “创新” 攻克技术难关
  唐强十分注重科室梯队建设,规范教学查房,提高病区诊疗的整体水平。针对科内典型、危重及疑难病例进行多媒体教学查房,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在今年5月卫生部首次组织的心血管专科医师和介入诊疗准入考试中,唐强担任面试考官,王智主任医师入围考试,“这意味着心血管介入医生的管理会更加规范,我们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认可。”
  心内科规范介入诊疗技术,今年先后开展微导管支撑下逆向导丝技术和CART技术治疗CTO病变、冠脉超声指导下冠脉介入治疗等特色技术。鉴于心内科在介入等方面取得的成绩,2011年我院被卫生部认定成为全国首批48家“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医院,而北京市仅有9家。
  “创优” 提高医护质量
  介入手术要穿着厚重的铅衣在放射线下完成,医生们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受到无形的射线损害,一天10几台手术下来,常常汗流浃背。至于急诊手术通宵达旦、连续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大家争分夺秒,为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医生的辛苦付出,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策略,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安全,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7月20日, 心内科举办了北京市“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学习班”。成功搭建了医护协同合作、和谐发展的交流模式,共同探讨介入护理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加强专业化、系统化护理,转变护理理念和提高专科护理技术,解决临床介入专科护士面临的主要问题。
  “创业” 开展健康教育
  在为现有患者提高优质、专业医疗服务的同时,唐强还从门诊病人中发现了些“规律”。“每间隔一段时间,科里都会对病人的来源、病因进行分析。有些病人说是慕名而来,这些病人发病的地区相对比较集中。”
  心脑血管疾病与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居民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的相关性。在连续密集接诊了同一地区的病患后,唐强产生了加强健康管理的想法。
  “因为这些病人来就诊时,都有比较明显的心血管疾病症状,很多严重的需要介入手术干预。如果他们能早点获知心血管方面的预防保健知识,也许会早发现早治疗,这对病人和家庭是好事,也给国家节省了很多医疗资源。”
  “创业”,“医者仁心”,为百姓多做点实事是唐强一直挂在心里的。
  也许每个心内科医生都有一个梦想,让每个患者都有健康跳动的心脏,都有健康优质的生活,带着这样的梦想,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正矢志不渝、始终脚踏实地地前行。(文/宣教中心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