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不良情绪,让疾病远离你!

王剑杰 科普知识 2022-02-10

曾经我遇到一位原单位的老同事廖女士,6年前因一侧乳腺胀痛不适就医,B超提示异常声像,高度可疑早期乳腺癌。术后,她的病理报告提示导管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未见明确癌浸润。谨慎起见,主刀的外科专家嘱咐廖女士一定得重视,不能当成良性病变而忽略了随访。由于长期在医院工作,廖女士深知其中的意义,因此,每年廖女士都会来院做乳腺B超观察,连续5年B超随访均未见异常征象。

近期,廖女士不时感觉有些乏力。有一天在洗澡时她无意中发觉,原来手术过的乳腺上有一个花生豆大小的硬结。廖女士起初并不愿意再去医院接受检查,多少有些忌讳去医院,因医生曾经告诉过她,术后复查5年没有复发,可以视为痊愈了,不用再纠结了……但这一现象引起了在医院工作的老伴的高度警惕,经过反复劝说,廖女士终于同意来医院复查。

接诊的是一位有着丰富诊治经验的乳腺外科专家,专家提示不典型增生是乳腺癌前期病变,虽然前期做了局部病灶的切除,但肿瘤的发生是基于身体内环境和免疫状态的异常变化,廖女士属于高危人群。现在有了专门筛查肿瘤的成像仪器,建议廖女士有必要做个全面的肿瘤筛查。

在廖女士老伴的坚持下,她顺利地预约完成了全身的PET/CT筛查。果然不出所料,在曾经做过手术的一侧乳腺乳头后方探查到一处FDG(PET/CT专用的一种显影剂)摄取异常活跃的软组织结节,同机诊断CT观察发现结节周边有多发毛刺样改变,周边腺体似可见沙粒样钙化点,幸运的是腋窝、内乳淋巴链、锁骨上区均未见淋巴结转移征象,肺、骨、脑等最易发生转移的实质器官均未见癌转移,影像学分期仍属于Ⅰ期。专家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肯定的告诉廖女士,早期的乳腺癌经过正规的治疗,治愈率在90%以上,所以您这次PET/CT检查是非常及时的,给我们一次共同的机会能够把肿瘤消灭在早期的萌芽状态。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性格被称为癌症性格,这种性格的人患癌几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简单来说,就是内心崩溃,表面镇定的人,这类人喜欢强压怒火,遇事宁可自己消化,也不愿跟人倾诉和交流。文中的主人公廖女士就是这样的性格,她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相夫教子样样不差,是个完美主义者。但难以避免的是,她喜欢拿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一切,对一些人的行为和一些事情看不惯、气不顺,久而久之,所有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解,一味积压在心里,不知不觉已经影响到身体的健康。6年前,廖女士在经历了第一次乳腺病灶切除手术后,医生也特别开导过她,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化解不良情绪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不要和自己的情绪对抗,学会适当地宣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压抑和堵塞……

对于情绪与癌症的看法,医学界专家已经形成共识。如果我们每天持续的精神紧张、焦虑、失望,加之一些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必将导致正常组织细胞的变异、分化,所以癌不是局部或某些器官的病,而是全身的病,更是心灵的病。情绪直接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也直接决定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心态好、生活习惯健康,整个机体状态就能保持平衡,这些潜在的肿瘤就不容易发展起来;如果遇到生活打击或者难以解脱的精神紧张、焦虑,癌细胞就容易迅速发生和进展。

2010年《细胞》杂志刊登了一个外国实验室的发现:实验人员把患有同种肿瘤疾病的小鼠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小鼠放在一个“丰富的生存环境”里,即笼子里放有各种小鼠喜爱的玩具,每只笼子中的小鼠数多于8只,保证它们尽情地互动,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小鼠被称为“快乐小鼠”。研究人员发现,相比较另一组环境单调的小鼠,“快乐小鼠”的肿瘤重量比对照组的都要低,有的肿瘤不仅变小,还消失了,这证明正面的情绪刺激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前联邦德国的科学家巴尔特鲁斯博士对8000例癌症患者调查后发现,患者在查出癌前的1~2年大多都都出现过忧郁、焦虑、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情绪变化。国家973肿瘤项目首席科学家程书钧院士通过一组科研数据指出: 一旦获知自己患有肿瘤,约有55%的患者会进入抑郁状态,而一般人群的抑郁比例约为17%;约半数肿瘤病人会进入焦虑状态,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状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畅的患者高出22%。

这些观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情绪是当今人们最大的肿瘤致病因素,这也将改变我们对肿瘤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方向与重点。

每一个人,放在历史长河来看,都是微乎其微的尘埃,我们认为不得了的大事,过段时间回顾,不过是芝麻粒大小的事:学生时代的一场考试,工作阶段的一顿批评,家庭阶段的一顿争吵,生活阶段的一场大病,都会觉得你的天要塌下来了,但实际呢,日月星辰照样运转,春夏秋冬继续轮回,所以,唯有摆正心态,活在当下,行在今日,得意时不必忘形,失意更无需沮丧。记住,远离不良情绪,才能让疾病远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