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医院动态

单孔藏巧械 险峰变通途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应用国产单孔机器人突破肝胆胰手术禁区

发布时间:2025-07-15 16:24:12 来源: 作者: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手术室里,一场特殊的手术正在进行——仅通过一个 2.5厘米的切口,一台搭载蛇形臂的机器人正灵巧地在患者腹腔深处“作业”。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肝胆胰外科中心冷建军主任团队利用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现场。如今,肝胆胰外科中心团队应用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成功攻克四大肝胆胰高难度术式,让曾被视为“手术禁区”的复杂操作迈入“超微创时代”。

手术结束.jpg

传统肝胆胰手术长期被三大难题困扰,深部空间操作像“戴着枷锁跳舞”,器械在狭小腹腔里相互“打架”形成“筷子效应”;视野盲区如同“雾里看花”,稍不留意就可能损伤门静脉等关键血管;牵拉脆弱器官时力度难控,易造成意外损伤。科室大夫坦言,就拿被称为“微创手术珠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来说,传统开腹需要 25 厘米的大切口,要切除部分胃、胰腺头部、肝外胆道和十二指肠等多个脏器,还要完成胰肠、胆肠、胃肠多重吻合,除了面对术后并发症高的困境,医生的每一步操作也都如履薄冰。

改变始于那台有着“蛇形臂”的机器人,这台我国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藏着破解难题的“密码”:那双可多向弯曲135°的“手臂”,能在腹腔内构建360°无死角工作域,如同主刀医生手臂的自然延伸,彻底摆脱了传统器械的“筷子效应”;10N以上的负载力,让牵拉肝脏、胰腺等脆弱器官时稳如磐石,最大限度避免了意外损伤;配合可灵活切换俯、仰视角的“3D眼镜蛇视野系统”,门静脉、肝动脉等深部血管的走向清晰可辨,连亚毫米级的细微结构都无所遁形。

微信图片_20250715103139_副本.jpg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台上,这台机器人展现了惊人的“精准度”:2.5 厘米的单孔里,它的蛇形臂轻巧地完成毫米级血管裸化,全程出血不到100毫升,创下首例蛇形臂单孔机器人完成该手术的纪录。参与手术的医生说:“就像在米粒上雕刻,机器人让我们突破了人手的生理极限。”

面对紧贴肝蒂血管的复杂肝癌,传统手术如同在“雷区”拆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肝衰竭,尤其是在患者肝硬化背景下,手术风险更是陡增。但 “蛇形臂”展现出的540°灵活转动能力,能在3-4厘米左右的切口内完成“显微镜级”的剥离,将肿瘤从血管旁精准“摘”出。

冷主任手术_副本_1.jpg

在胆总管囊肿切除手术中,当囊肿周围被胰腺组织紧紧包绕,上方正常肝管仅有几毫米粗细时,机器人放大的视野和蛇形臂的精细操作,让医生得以在狭小空间里完成“绣花般”的吻合,显著降低了胆漏风险。即便是面对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组织钙化、脆如薄纸的胰管,蛇形臂的多向弯转和超弹性器械也能轻柔完成后壁缝合,避免血管损伤和组织撕裂。

“机器人不是简单替代人手,更是延伸或突破人眼和人手的生理极限。”冷建军主任道出了这项技术的深意。传统开放手术动辄20多厘米的切口让患者恢复期长达数周;腹腔镜微创手术虽创伤小,但在复杂操作中对医生体力消耗极大,学习曲线陡峭。技术的进步不仅把切口缩小到“硬币大小”,让患者恢复时间大幅缩短,更通过稳定的操作和清晰的视野,降低了手术风险,也让医生从高强度的体能消耗中解放出来。“这种变化不仅是手术方式的迭代,更是医学理念的升级——让微创从‘能做’真正迈向‘做好’”,冷建军主任说。

_K0A9958_副本.jpg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手术室的灯光下,蛇形臂机器人的“指尖”仍在精准舞动。它不仅打开了肝胆胰手术的微创新大门,更让人们意识到当科技与医学深度融合,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为生命续航。如今,肝胆胰外科中心的这些成功案例,正为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技术积累着宝贵的经验。冷建军主任介绍,团队计划持续深化循证研究与多中心协作,推动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为高难度腹部手术微创化提供可复制的方案,助力更多患在“超微创时代”重获新生。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