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夏末的北京,清风拂过街头,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而外籍友人马克(化名)却丝毫没有闲情享受这般惬意——近两周来,左侧腹部反复的钝痛像一只无形的手,时时攥紧他的神经;体检报告中“双肾囊肿渐大、最大左肾囊肿”的提示,更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他寝食难安。
就在他为就医流程、语言沟通犯难时,参保的商业保险公司为他递上了“定心丸”。结合他的健康状况、具体就诊需求,以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肾内科的专科实力与国际医疗服务经验,一通电话便精准完成了肾内科门诊的预约,为他架起了一道跨越语言与流程的“就医桥梁”。
这份高效便捷的背后,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深耕医疗服务的不懈努力。目前,医院已与十余家商业保险公司建立商保直付合作机制,打破了“报销手续繁琐、资源对接不畅”的就医瓶颈。通过将患者健康状况、就诊需求与医疗资源精准匹配,医院实现了商保服务与临床诊疗的无缝衔接,为像马克这样的商保客户量身打造了一条“省时、省心、省力”的绿色就医通道。
8月14日清晨,马克如约走进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肾内科特需门诊。接诊的是知名专家、肾内科赵海丹主任,他没有急于开具检查单,而是先放慢语速、配合手势,用通俗的英语耐心询问疼痛的细节——“坐位前倾时才疼?平卧或站立时有没有不舒服……”细致的问诊后,赵主任又为他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腹部未见明确压痛,也未扪及包块,唯有坐位体前倾时左侧腹部那阵隐约的钝痛,成了破解病因的关键线索。“为了明确疼痛是否与体检报告中的肾囊肿有关,我们需要做一次腹部CT,看看囊肿的具体位置和大小。”赵主任一边解释,一边用简单的示意图向马克说明“肾脏包膜”的作用,让他理解“囊肿牵拉压迫神经丰富的包膜可能引发疼痛”的医学原理。
CT 结果很快出炉:左肾上极一枚直径接近5cm的囊肿,像一个“大水囊”突出在肾脏前表面。结合症状、查体与影像,赵主任判断,正是这枚囊肿压迫肾脏包膜或周围器官,才让马克备受疼痛困扰,建议他住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考虑到马克中文沟通有限、对住院流程陌生,赵主任不仅详细讲解病情,还亲自协调国际医疗病房,为他开具了住院单,让马克的担忧在这份细致的关怀中渐渐消散。
8月19日,马克顺利入住国际医疗病房。从入院登记到相关检查,护士全程陪同、双语引导,让他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安心”。更让他安心的,是医院为他组织的多学科会诊——肾内科的赵海丹主任、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子臣、超声医学科李猛主任围坐在一起,对着CT和超声图像仔细研讨,为他的治疗方案“把脉会诊”。
“囊肿超5cm且有症状,治疗指征明确,但方案选择必须严谨。”李猛主任详细介绍了两种主流方案:“超声下穿刺抽液+硬化治疗就像精准靶向打击,通过超声定位抽掉囊液,注入硬化剂让囊壁‘失活’。但如果囊肿和肾脏集合系统相通,就只能选手术,恢复时间会翻倍。”经过反复比对影像细节,专家们最终确认这是单纯性肾囊肿,未与集合系统连通——“就选穿刺治疗!”一致的结论让马克悬着的心彻底落了地。
8月20日下午,治疗如期进行。李猛主任手持超声探头,在马克的腹部轻轻移动,很快锁定了囊肿位置:“别紧张,我先确定穿刺路径,过程会很顺利。”局部麻醉后,一根纤细的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精准穿过皮肤,稳稳刺入囊肿。淡黄色的囊液缓缓抽出,随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到流出的液体变得清亮,最后注入硬化剂——这层“特殊药剂”能让囊壁细胞失去分泌功能,从根源上防止囊肿复发。20分钟后,药剂抽出,治疗顺利结束。全程李猛主任不时用英语与马克交流,缓解他的紧张:“很好,马上就结束了,有没有不舒服?”马克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笑着点了点头。
治疗效果立竿见影。当天,马克就感觉左侧腹部的钝痛消失了;第二天复查,各项指标平稳,他顺利办理了出院手续。走出病房时,马克用蹩脚的中文笑着夸赞:“毫无痛苦!这么小的‘手术’,就把大麻烦解决了,没想到恢复这么快,谢谢你们!”
从便捷的商保预约到细致的双语问诊,从严谨的多学科会诊到精准的微创治疗,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用“专业”与“温度”为外籍患者筑起了一道“安心防线”。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临床诊疗,更彰显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在优化医疗服务、衔接健康资源、提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上的扎实步伐——让每一位患者,无论国籍、无论语言,都能在这儿找到“放心的治疗”与“暖心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