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那彦群教授专访——生活是创新的源泉(2007.9.3)
那彦群教授专访——生活是创新的源泉(2007.9.3)编者按:2007年8月27日的《健康报》第6版人物栏目,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对我院那彦群院长的专访,展现了几十年来那院长作为医生、学者和管理者的风范,现全文转载如下:
那彦群教授专访——生活是创新的源泉
2007.08.27 健康报 6版 人物 作者:方彤 王玲玲
无论是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还是就任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兼任首钢医院院长,抑或是临床诊治患者、为病情复杂的病人做手术,他的创新思维都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一桩桩小事。如今,集学科带头人、管理者于一身的他,仍在不停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纪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是新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创建的。当时聚集着沈绍基、孙昌惕、吴文斌、顾方六、郭应禄等一大批国内顶尖学者,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那彦群从1976年融入北大医院泌尿外科这个大家庭后,他见证、参与,后来又主导了泌尿外科学的发展。如今的北大泌尿外科研究所仍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头羊,这里面渗透着老一辈和那彦群的心血。
回首学科发展的轨迹,总结自己成长的道路,那彦群教授感慨万千:“是北医这个大家庭,包容、培养、成就了今天的我。当然,一个人到了新的环境后,勤于学习、观察,主动适应、融入也是至关重要的。”
“幸运者”:以院为家苦练基本功
那彦群教授对北大医院有深厚的感情。其实,他并不是“原装”的北大医院人。20世纪70年代初那彦群从天津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医院,泌尿外科漆安生教授是他的专业启蒙老师。天津医院是以创伤骨科为主的医院,当时没有泌尿外科,搞这一专业的只有他们师生两个人,是从3张床、5张床、10张床开始慢慢做起来的。那时,医生值大外科班,要处理外科病人,普通外科医生解决不了泌尿外科的问题,如肾脏损伤、尿道断裂等,他们也要处理。那时,那彦群的家在北京,他就把医院当成了家,白天晚上都呆在医院。正是这几年的摸爬滚打,使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那彦群产生了调回北京的想法。漆老师为他分析:如果搞泌尿外科,要能进北大医院是最有前途的,而那彦群在北京的家与北大医院仅有一街之隔。
进北大医院绝非易事。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正是那彦群的个性,使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径直跑到北大医院人事处,毛遂自荐。也许是命运的垂青,也许是学科的需要,那彦群就这样踏进了他心目中的泌尿外科圣殿——北大医院。
在医生的成长中,都有做总住院医的经历,虽然辛苦,但却是年轻医生锻炼的好机会。通常,做总住院医的时间是一年,而那彦群在进入北大医院后,足足做了5年的总住院医。但正是这5年的磨练,奠定了那彦群日后在专业领域的更深造诣。那彦群还清楚地记得吴阶平院士当年的谆谆教诲:作为一名好医生,要有高超的技术,高尚的医德,还要有服务的艺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小小的手术刀维系着病人的生命。那彦群深知,精湛的医术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临床实践中,他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理论知识,锤炼着自己的操作技能。
1980年全国招收35岁以下公派出国研究生,他正好35岁。1981年,那彦群通过了当时国家教委主持的笔试、听力全国日语统一选拔考试。年已35岁的他,是如何把那些枯燥乏味的陌生语言深深刻在脑海中的,只有漫漫长夜中那盏孤独的台灯知道。经过激烈的竞争,卫生部原本决定全国选拔4名留学生的考试,最终只有两人合格,那彦群便是其中之一。
回忆这段经历,那彦群教授说起了他最欣赏的一句话: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想当年,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学手术是第一要务,外语学习还远没有今天这么被重视。而那彦群却已意识到学外语的重要性。因此,在1981年参加考试时,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外语基础。这个基础来之不易——在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蜗居”里,只有晚上等到孩子入睡了,他才能冬天披着棉袄、夏天流着大汗学习到深夜。
1982年,那彦群负笈远行,踏上了日本的国土。他被安排在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学习,这所大学是东京仅有的两所国立大学之一,这里的综合实力与研究水平让他震惊。但从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虽然他们的设备比中国的好,房子比中国大,但中国医生的技术并不比他们差。那彦群觉得,最该学的是人家的思维方式。
此时,那彦群又做出了不同于常人的举动。通常出国留学都是为学位,拿下博士学位需要4年时间。“一个人一生中4年很宝贵,两年的时间完全能学到本来4年的东西,就没必要再浪费宝贵的时间。博士学位固然有吸引力,但不是非念不可。”那彦群毅然将4年学习期限缩短为两年。他必须赶紧回国,为发展中国的泌尿外科尽自己的一份力。
说起成功秘诀,那彦群教授这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天津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做住院总的那些年,我从没有过周末,整天都在医院不停地学,不停地做。一个人的可吸收性,勤于思考,是走向成功的基础。我的运气很好,遇到了许多好人,他们教导我,帮助我。我也很努力,当机遇来时能够抓住。”
“管道工”:将微创泌尿外科引入国内
那彦群教授形象地把泌尿系统比喻为下水道,自称人体管道工。下水道阻塞会影响肾功能,以至生命。人体下水道不通,以前通常采取开腹手术的传统开放性手术方法,但是患者痛苦大,术后恢复期长,疤痕也大。于是医生们想到了“钻地道”的办法,通过尿道口,用特殊的仪器在里面进行修理,通过管道进行手术。因此,出现了现代腔道泌尿外科这一专门的学科。这一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国外起步的,那彦群在国外之时恰逢内窥镜手术兴起并逐渐成熟。他抓住了这个机遇,很快就学到了这项技术。
学成回国后,中国的泌尿外科正处于变革期。那彦群教授在医院领导和前辈们的支持下,立即开展了多方面的临床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系统肿瘤和泌尿外科的微创治疗方面。在我国泌尿外科领域,那彦群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以及应用软性膀胱镜和输尿管镜;20世纪90年代,他又较早地将腹腔镜应用于泌尿外科进行肾切除、肾囊肿切除、肾上腺体切除,开展前列腺支架和输尿管支架技术。
他还和其他同道发起和组织了专业学术团体,兴办了专业杂志,定期召开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如今,在内窥镜手术领域,北大医院泌尿外科的水平丝毫不逊于发达国家。“我们承认,有些医疗技术我们比国外落后,但腔道泌尿外科,我们跟国外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那彦群教授自豪地说。鉴于他在这一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国内泌尿外科最高奖励——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和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首届金膀胱镜奖。那彦群认为,从学科和医生的发展看,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那彦群又提议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创建泌尿外科肿瘤病房。那彦群和他的同行们还编写了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三个临床诊疗指南,建立了中国泌尿外科肿瘤数据库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成功者的魂之所系。那彦群在泌尿外科研究领域独立潮头,然而茫茫大海风急雨骤。在开展经尿道手术、腹腔镜等新技术之初,那彦群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困难,甚至失败。不经腹打开膀胱切开肿瘤,而是经尿道放入内窥镜来切除肿瘤,手术能安全、彻底吗?至于腹腔镜更是“玄乎”,只在肚皮上打几个洞就能切除肾脏?面对质疑之声,那彦群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宣传新技术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使这些人逐渐由疑惑而接受,再由接受而投入。实践检验真理,如今,以内窥镜和微创治疗取代开放的手术治疗是泌尿外科诊疗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并已成为大势所趋。
那彦群虽然没有得到博士学位,但他先后两次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和教授,作为北京大学第四代泌尿外科带头人,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也是我国泌尿外科学科的带头人。
“新主委”:建起泌尿外科学会管理规范
那彦群教授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
记者在采访时,那彦群教授忽然起身走到办公桌前的电话机旁,问记者:“你们平时用哪只手接电话?”记者回答:“不一定,哪只手方便就用哪只。”“如果你拿右手接了电话,赶上需要记录呢?”“再换手。”于是,那彦群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日本学习时,有一天早上,我到办公室时,一位日本同事问:‘那先生,您昨天晚上用电话了吗?’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知怎么回事。后来通过观察发现,日本人一律是用左手接电话,右手是准备写字用的。而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一细节,用右手接电话后放回去后的电话线方向不同。”
这个打电话的细节令那彦群终生难忘,也由此影响到他日后做学术、做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理念。
2004年10月,泌尿外科学会全国会议进行换届改选,那彦群教授全票当选为泌尿外科学会新一届主任委员。对那彦群来说,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要站在全局上考虑学科的发展,要致力于全国学术平台的建设。他提出本届学会的工作目标主要是两个“规范”:规范学会的管理和规范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
新一届的主任委员会议和常务委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分会内部的工作制度,将学会划分为科学发展委员会、国际交流部、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制定委员会(针对临床上对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常见疾病治疗的混乱和不规范制定诊断治疗的指南)、组织委员会、总务部等6个部门,通过学会自身的建设和管理,开始规范学科发展。
这些规范分别由蓝、白、黄、绿四色纸合订而成,内容分别是《委员会工作规约》、《工作组规则》、《学组规则》、《学术年会操作规程》。那彦群教授说:“这四个文件,是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后拟定的,并在学会会议上请大家逐条讨论、达成的共识。要想规范我国泌尿外科医师的医疗行为,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行为。”
翻看《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员会工作规约》,其中的第十条引起记者的注意——“全国委员会每年举行1次,每届任期内(3年),每位委员参加会议不应少于两次,若少于两次,建议下届不连任委员。”那彦群教授经常在学科大会上说:“前辈和我们把泌尿外科这个大楼的架子搭建起来了,但里面要装修,还要装修得漂亮,这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担任泌尿外科分会的全国委员,对那彦群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
“点名院长”:用管理“抢救”医院
有着1400多名职工、1000多张床位的首钢医院,从规模上讲,当之无愧称得上是一家大医院。但因为一直吃着皇粮,没有危机感,医院的经营一直很不理想,多年来一直亏损,加之首钢十几万职工加入医保行列,对医院更是雪上加霜。2003年3月,北京大学与首钢达成合作协议,由双方人员组成理事会。韩启德副委员长亲自担任理事长,并推荐那彦群兼任首钢医院院长。
在那彦群的职业生涯中,多少次都是他主动选择命运。而这一次,是命运选择了他,被称为“点名院长”。他坚定地承担起这份责任。
有一天,那彦群坐出租车时和司机聊天,出租车司机告诉他每天清晨出车时,心里很清楚这一天要挣多少钱才够支付各种费用,剩下的才可以养家糊口。那彦群从中受到启发,让每个科室根据实际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其中包括床位使用率等,制订一个与医院总目标相符的科室指标,将医院各部门的运转机制启动起来。
记者手里有一张表格:首钢医院2002年收入仅8900万元,即亏损2926万元,2006年收入已达2.6个亿,且扭亏为盈。医院收入增长了,但并不是以牺牲患者利益所取得的,也没有加剧患者看病负担。与之相反,因为加强管理,药品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从2003年的70%降至2007年上半年的41.08%,医保患者人均费用低于北京市三级医院。2006年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评比,首钢医院被评为A类医院。
那彦群上任后加大药费管理力度,一方面强化管理,积极采取总量控制的办法,根据每个科室的情况制定指标,超过部分科室责任人要承担30%,而余下的70%全科所有职工分摊;另一方面强化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提高职工医疗技术水平的培训教育,还请来有关人员讲解医疗保险改革的政策,增加了职工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医院还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大力改善医疗水平,降低药品费用。仅以B超为例,过去因缺少专门的技术人才,B超多用于检查,而不能进行有效治疗,引进人才后,开展新技术治疗,让患者在医院就能享受到全过程的服务,患者药费大大降低,此举得到众多患者的赞许。
上千张床位的大医院每年的财务计划怎么做的?细节之处见功夫,仅以能源管理为例,那彦群要求把医院所有部门每天消耗的能源统计在一张日报表上,看哪个地方消耗能源最大,这张表格的数字是动态的,如果某项数字显示几天连续出现异常,说明有问题,马上组织维修。一张能源日报表使首钢医院一个月就节省3万元。
首钢医院地处京西石景山区,学术力量不足,缺少特色科室,不用说吸引繁华地区的病源,本地区的,甚至门头沟等地的病人也不愿去就诊。那彦群在首钢医院开辟了特色学科,并制定了以重点学科带动医院发展,以特色技术带动学科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他抓紧时间调研,挖掘建立重点学科,先后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泌尿外科,与人民医院合作整合眼科,与宣武医院合作成立神经内科等。特色科室的建立,增强了首钢医院的学术和技术力量,病人纷纷来这里就诊。
医生世家:三代人相互激励
那彦群的父亲是眼科医生,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一次偶然机会,上中学的那彦群目睹了父亲做手术,一位病人在父亲的妙手下重见光明。“工程师修理机器,而医生是修理活生生的人,是用自己的学识为人服务”,当那彦群十几岁时他就在心里深深地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内涵。做一名好医生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影响到那彦群的女儿。女儿从小聪明伶俐,成绩优异,高中毕业时,女儿选择了学医。女儿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考取了到美国继续学习的奖学金。
那彦群的女儿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一次就通过了医学基础、临床、模拟病人等难度很高的考试,取得了美国医生执照,开始在美国当内科住院医。如此出色的女儿也有彷徨和困惑的时候,而每当这时,那彦群就会用他那无尽的父爱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帮助女儿渡过难关。
女儿刚开始做住院医第一个月就进入重症监护室,第二个月就开始连续一个月值夜班,工作压力非常大。不仅如此,还面临危险。她每天都要接触病情很重的病人,甚至是艾滋病患者,还要亲自为病人采血。有一次不慎将手划破了,心里很委屈,哭着给父亲拨通了越洋电话,言语中萌生退意。听了女儿的诉说,那彦群何尝不心疼!然而他对女儿说:“这个职业是你自己选的,你必须要为之奋斗,没有回头路,一定要坚持下来!”接着,那彦群又给女儿讲了自己做医生时下乡到农村看病的艰苦经历。就这样,经过一年磨练,女儿逐渐适应了在美国当医生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女儿也关心父亲的工作,了解到父亲担任一些专业杂志的主编等职,通过多方努力,促成美国新英格兰杂志副主编到北京访问。这是父女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互相激励。
“10年啦,10年前孩子第一次走那么远,我是多么担心,她第一次到美国时,需要从纽约换飞机。我为她准备了三套接机方案,委托朋友接待女儿。初到美国,她不会做饭,有一天突然打电话给妈妈,问鸡蛋怎么煎不熟?原来是锅里没放油。一晃10年过去了,不久前我到美国时,看着女儿已能从容地应对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女儿真的长大啦!”说到此,那彦群教授一脸骄傲。
■那彦群小传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长期以来,致力于腔内泌尿外科学和尿路肿瘤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腔内泌尿外科学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新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应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泌尿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对于尿路和男性生殖器肿瘤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肿瘤的分期诊断和肿瘤的化学治疗,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尿路肿瘤专业组,加强了对前列腺癌的研究,特别是东西方人种发生率差别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曾多次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卫生部中青年优秀论文奖等。2006年10月,荣获“恩德思”国际内镜奖——杰出成就奖。2007年5月在美国获世界华人泌尿外科终身成就奖。
与吴阶平院士合影 那彦群教授查房
从小喜爱体操运动,但现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和妻子、女儿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