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谁能想到,宝宝只是拉了几次肚子,竟然发展成了肛周脓肿,最后还不得不走上手术台。这样的经历,对家长而言无疑是「从小病拖成大病」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肛周脓肿在婴幼儿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免疫力低、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小婴儿,一场看似普通的腹泻,若未及时处理或护理不当,就可能导致细菌侵入肛周腺体,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脓肿。
今天的病例正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肛周脓肿误当腹泻拖延治疗」的典型,提醒临床医生和家长:孩子反复腹泻、局部红肿、哭闹不安时,千万别只盯着「消化不良」,有些小病的背后,可能藏着需要外科干预的「硬问题」。
病例分享
患儿,1 岁 6 个月,半月前曾因腹泻就诊,经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然而 8 天前,家长发现患儿排便时明显哭闹,日常情绪也较以往烦躁。仔细观察后注意到其肛周出现红肿,随后伴有一次低热,体温最高达 37.5°C。
就诊时查体可见:肛门右侧约 2 cm 处有一隆起红肿区域,顶端可见小白尖,考虑为脓肿形成。
进一步检查显示,患儿免疫球蛋白 A(IgA)水平为 0.05 g/L,显著低于同龄正常参考值(6 月龄至 2 岁:0.14~1.08 g/L),提示其可能存在黏膜免疫功能低下,增加了感染风险。
知识延展
孩子出现的这个红肿部位,在医学上称为肛周脓肿,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肛周脓肿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常在腹泻、原发性免疫缺陷(PID)或糖尿病等基础情况下发生。其中,免疫功能低下是公认的主要诱因之一。部分患儿在发病时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 A(IgA)水平显著低于同龄儿童,提示其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存在缺陷,易导致局部感染反复或迁延。
按照其发病病程可分为:
➢ 急性肛周脓肿:好发于小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起病,全身症状重,发病时排便哭闹明显,感染范围较大,红肿边界不清,触痛明显。约 3~7 日可化脓,切开脓液较多,常可自行破溃,形成后天性肛瘘。
➢ 亚急性肛周脓肿:多见于其他年龄段儿童。发病较缓,全身症状不明显,排便时有哭闹或诉局部疼痛,脓肿范围不大,局部稍红肿,有波动,皮肤暗红,切开脓液不多。
➢ 复发性肛周脓肿:多见于学龄前期。为肛瘘再感染造成,局部红肿,硬结,触痛,多可自行破溃,有形成新肛瘘的风险。
治疗原则
一旦形成脓肿,早期切开引流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能够迅速缓解局部症状、控制感染,避免脓肿进一步扩散。
2. 保守治疗
在脓肿尚未完全形成阶段,可尝试抗生素治疗联合外用药物干预,同时注意免疫功能的评估与调节。若病情进展缓慢或治疗反应良好,部分患儿可避免手术。
疾病预防
1)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或隔夜饭菜;冰箱存储的食物需避免交叉污染;
2)加强手卫生,尤其是在喂食、换尿布、如厕后;
3)若出现腹泻,应及时规范治疗,防止反复和迁延;
4)腹泻期间注意肛周皮肤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轻拍干净后薄涂护臀膏,待局部干爽后再使用纸尿裤。
警惕孩子是否存在免疫缺陷?
PID 10 条预警信号:
1)一年内 ≥ 4 次中耳感染
2)一年内 ≥ 2 次严重鼻窦炎
3)抗生素治疗超 2 个月无效
4)一年内 ≥ 2 次肺炎
5)婴儿期体重不增或发育迟缓
6)反复出现深部皮肤或器官脓肿
7)持续鹅口疮或反复皮肤真菌感染
8)需静脉抗生素控制感染
9)两种及以上严重深部感染(如败血症)
10)明确的原发免疫缺陷家族史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7wJAkh7sokRQOk7oxai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