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医院动态

“滤”去危象,“合”力新生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应用DFPP技术成功挽救肝衰竭患者

发布时间:2025-08-06 17:06:00 来源: 作者:重症医学科/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皮肤黄染如染秋叶,尿液深似浓茶,凝血功能几近崩溃……77岁的陈女士在恶性肿瘤化疗后突遭急性肝衰竭,生命之光摇曳欲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联合多学科力量,依托前沿的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技术,最终成功扭转危局,再次印证了现代医学“1+1>2”的协作力量与技术创新的硬核实力。

主任检查_副本_2.jpg


危急时刻: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

近日,77岁的陈女士因恶性肿瘤接受化疗,然而治疗过程中险情骤现:皮肤黏膜泛起黄疸,如同被一层枯黄的薄膜包裹;大片瘀点瘀斑像不祥的印记遍布体表;胃管引流液呈咖啡色,尿液则浓如浓茶,血压与血氧饱和度一路下滑——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化验单上数字更令人揪心:谷丙转氨酶 261U/L(正常值9—50U/L)、谷草转氨酶 314U/L(正常值15-40U/L),远超正常范围,肝脏如同一个超负荷运转的“受损机器”;总胆红素飙至238.3umol/L(正常值0-23μmol/L),凝血指标全面飘红,凝血酶原时间24.8秒(正常值11—14秒),凝血酶原活动度仅22.5%(正常值80—120%),纤维蛋白原1.03g/L(正常值2—4g/L),身体的“凝血防线”濒临崩溃。多脏器功能如同多米诺骨牌,面临连锁衰竭的风险。

“必须立刻启动MDT!”患者转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ICU后,主任秦龙当机立断。犹如一场紧急集合的“生命交响乐团”,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周莉教授、感染疾病科主任宁武等相关科室专家迅速“就位”。会诊室内,不同学科的专业见解碰撞融合,最终精准锁定病因:恶性肿瘤化疗后继发急性肝衰竭,伴随严重凝血障碍与多脏器功能不全。

“人工肝治疗刻不容缓,但血浆紧张怎么办?”难题面前,团队果断选择血浆用量更少、效率更高的DFPP技术。这一决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步。


协作攻坚:多学科织就“生命防护网”

ICU的医护团队如同训练有素的“生命卫士”,迅速投入战斗。无创正压通气如同为患者装上“呼吸助推器”,稳稳托住摇摇欲坠的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监测则像“精准导航系统”,指导着循环复苏每一步操作,让波动的血压逐渐回归平稳。

主任操作_副本_1.jpg

而DFPP技术的实施,堪称这场战役的“核心武器”。每天一次治疗,1000ml血浆如同“生命补给”精准输注。治疗过程中,血液先经膜型血浆分离器“筛选”,分离出的血浆再流经更精密的成分分离器——如同给血液过了一道“双重滤网”,大分子致病物质被拦截清除,小分子营养物质则安然回归体内。

抢救_副本_副本2.jpg

三天后,奇迹悄然发生:患者谷丙转氨酶降至 42U/L,谷草转氨酶降至 78U/L,肝脏这个“受损机器”逐渐恢复运转;总胆红素降至165.7umol/L,凝血酶原时间16.5秒,凝血酶原活动度提升至49.7%,纤维蛋白原1.52g/L,身体的“凝血防线”正在重新筑牢。皮肤黏膜的瘀斑不再扩大,胃肠道出血得到控制,陈女士的生命体征如同风雨后的湖面,渐渐归于平静。当她被安全转回胸外科病房时,监护仪上平稳的曲线,是对这场协作攻坚最好的嘉奖。


技术解码:DFPP为何能成“生命净化器”

DFPP,这个听起来专业的技术,实则是人工肝血液净化家族中的“高效清道夫”。它在传统膜式血浆分离技术上升级,通过“双重过滤”的智慧,既精准清除血浆中分子量较大的致病“元凶”,又最大限度保留白蛋白等有益成分。

血浆置换操作_副本_1.jpg

相较于传统技术,DFPP技术的优势如同“量身定制”:安全性更高,减少了过敏风险;适用范围更广,从重症肝炎、肝衰竭到高脂血症、免疫性疾病都能发挥作用;营养物质丢失少,让患者在治疗中少一份“元气损耗”;更重要的是血浆使用量少,在血浆资源紧张时堪称“及时雨”。

如今,这项技术已成为临床多学科的“得力助手”。从神经系统的重症肌无力,到心血管系统的严重高脂血症,从肾脏疾病中的狼疮性肾炎,到血液系统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FPP技术如同一位“多面手”,在不同疾病领域守护着生命健康。


实力彰显:ICU筑牢“生命最后防线”

此次救治成功,并非偶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ICU早已搭建起复杂血液净化技术的“武器库”:床旁杂合式血液滤过技术、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包括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技术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等,如同一张张“生命防护网”,为急性肾衰竭、重症中毒、重症胰腺炎等疑难危重症患者兜底。

“我们不是孤军奋战。”秦龙主任的话道出真谛,“ICU与各科室的紧密协作,让MDT模式成为常态。就像不同声部的合唱,每个学科发挥专长,共同奏响生命的强音。” 

未来,随着前沿技术的持续优化与整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ICU将继续以“硬核”实力为笔,以多学科协作为墨,在急危重症救治的画卷上,为更多患者描绘出重获健康的希望之光。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