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保健知识 > 正文

健康科普

保健知识

8.25全国残疾预防日|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

浏览次数:

8月25日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说起“残疾”,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无论是工作场所,还是家庭环境,都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致残风险”。

 

一、工作中哪些风险会致残疾?

工作中的残疾多由工伤或职业病引发,常见风险分4类:

1.物理性风险:

噪声: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可能导致“噪声聋”,直接损伤听力;

辐射:电离辐射可能引发放射性白内障,严重时致视力残疾及多重残疾等;

机械伤害:生产事故中的冲压、切割、撞击,可能直接造成肢体残疾,这类伤害往往突发且严重。

2.化学性风险:

重金属:接触铅、汞、镉等超标,可能损伤神经和肢体功能,比如手麻、行动不便;

粉尘:煤矿、建筑等岗位的“生产性粉尘”,长期吸入会致“尘肺病”,影响肺功能,连行动能力都受到影响。

3.生物性风险:

医疗、畜牧、养殖等行业的朋友注意了!接触病毒、细菌、寄生虫可能引发感染:

比如畜牧行业常见的“布鲁氏菌病”,可能导致脊柱畸形,最终造成肢体残疾。

4.不良工效学:

如果工作环境不符合“人机工效学”(简单说就是“不舒服”),也会慢慢致伤:

比如体力活负荷过重、办公室桌椅高度不合适,长期下来可能引发肌肉骨骼损伤,严重时会让活动受限、失去运动功能。

 1_1.png

二、工作场所防残,记住“三级预防”

针对上面的风险,不是光担心就行,关键要落实“三级预防”——从源头杜绝,到早期干预,再到后期康复,环环相扣。

一级预防:从根上消除风险

简单说就是“不让风险发生”,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一起努力:

劳动者要做:

严格按操作规程干活,别图省事违规操作;

该戴的防护用品一定要戴(比如噪声岗位戴耳塞、粉尘岗位戴口罩);发现安全隐患(比如设备漏电、通道堵塞)及时报告。

用人单位要做:

设备、设施要符合安全标准;定期检查工作环境,消除漏水、漏电、漏气等隐患;加强培训,让大家知道岗位有哪些风险、该怎么防范。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如果已经出现早期健康问题,别拖延,及时干预就能避免发展成残疾:用人单位要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比如噪声岗位查听力、粉尘岗位查肺部);建立工伤应急机制,万一受伤能第一时间救治;如果工作压力大、心理有负担,也可以找心理咨询,避免心理问题引发身体伤害。

三级预防:发生残疾后,积极康复

如果不幸发生残疾,重点是“尽可能恢复功能”: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比如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适配辅具(比如轮椅、助听器),帮大家重新适应生活;企业可以设置“无障碍岗位”,让残疾人能重新回归工作。

 3_1.png

三、生活里防残,做好这几件事

除了工作,生活中的伤害致残也很常见(比如交通事故、火灾、跌倒),记住这些要点,能帮自己和家人避开风险。

1.交通安全:“不违规”

交通安全:自己开车别超速、不疲劳驾驶、不酒驾、不无证驾驶;走路、骑车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看红绿灯。

2.居家安全:“三清三关”

三清三关是家庭防火的重要措施:

三清:清阳台(别堆易燃物)、清楼道(别堵通道)、清厨房(远离明火放可燃品);

三关:关电源(出门前拔插头、关总闸)、关气源(关燃气阀门)、关门窗(防止火星飘进来)。

 2_1.png

残疾风险伴随每个人,残疾预防关系千家万户,是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共同责任。公众需增强残疾预防意识,了解核心知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应认识与自身相关的常见致残原因,掌握实用预防知识和方法,提升自我防护能力,远离致残风险,以此增强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有效减少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发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