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文化 >> 文化宣传 > 正文

医院文化

文化宣传

封封感谢信 情系医患间

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王晓彤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2015090901-2.jpg

我是一位刚刚入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新人,对我来说医院的环境是陌生的,各位医生护士的头上只是科室的名称,对号入座已不简单。我不熟悉他们的工作,更不知道他们身上的故事。来到科室后,主任给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登记患者所写的感谢信。在阅读这些信件的过程中,我开始慢慢了解每一位医生、每一个科室,了解他们为工作付出的汗水。这些故事感动着我,忍不住记录下来告诉更多的人。

守护是一种责任

来医院的第三天,我接待了一位患者家属,她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一进门她就拿出了一个信封,说让我务必把信带给血液科的医生们。从她的讲述中我得知,她81岁的老伴得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伴有其它严重疾病,先后三次住进我院血液科病房。每一次住进来情况都很危急,每一次他们都做好了阴阳相隔的准备。在她的印象里,血液科的大夫们都很年轻,没想到却很有经验,针对老伴的病情下药,没过几天症状就有所缓解了。然后医生们又针对老人高龄和多并发症的特殊性,多次进行会诊,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医护人员们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坚持,让他们再次看到了希望。而可爱的、年轻的护士们,对待他们就像自家的爷爷奶奶,细心的护理、亲切的呼唤,不怕脏、不怕累,让他们在病痛中也过得舒适暖心。老奶奶很感慨,她说到这个年纪他们已经看淡生死,但即使生病也要活的有尊严,不叫自己和家人受罪。而在北大首钢医院我们感受到了。在信中她反复用到“救命天堂”和“恩人”的字眼,我似乎也感同身受,我想这一定是他们对于医护人员的最大感激,朴实的话往往情更浓。

温暖是一剂良药

在这些信件中有一封用粉红色信封装起来的感谢信,这特别的包装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在猜想写信的人会是怎样的,展开后我意外的发现这里面又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位患者患有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癌术后九年多),慕名来到我院泌尿外科。在手术住院期间,最让他感动的不仅是重新收获了健康,而且真切感受到医者仁心四个字的含义。他在的信中说到,泌尿科是一个医术高、重医德的集体。住院期间他突发高烧,值班的赵文锋医生顾不上吃饭就急忙为他诊治、输液、化验,忙到晚上十一点多。看着他退烧后,赵医生还安慰他不要想太多,好好休息,自己却饿着肚子又跑去接急诊。他当时就想拉住赵医生的手让他赶快去吃饭,不要因为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在得知他每天受癌痛折磨时,赵医生立即着手联络专家为他会诊,还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帮他查资料,建议他去专业科室进行疼痛治疗。在知道赵医生为他的所作的一切后,这位患者躺在床上,激动的热泪盈眶。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对于一位每天负责7~8名患者的医生来说,其实是很难得的。这位患者在信中写道:我从不奢望在医院会得到如此良好的照顾,能治好我的病就感激不尽了。可在北大首钢医院的医生真的让我感动,他们对待我就像兄弟一样。把生命交给他们,放心!

理解是最大的动力

在众多感谢信中,患者们无一例外表达了重获健康的喜悦和对医护人员的感谢。可有一封却不单单如此……这是位患者家属的来信,她的亲人已经离她而去。从她的文字看得出她很平静,已经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了。她的父亲和妹夫先后住进了北大首钢医院,得到救治后最终还是因病情过重离开了他们。他们对待医院没有埋怨,只有理解。家属特别提到,看着年迈的父亲,经历几次揪心的抢救,她们一家人也都心力交瘁。对于救治,全家人已经对医院没有什么要求了,可心内科CCU的医生们却没有放弃。医疗组为老人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不仅全力治疗,还给老人家和家属做完善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放下心里的负担。在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的几个月中,全家深深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敬业与情怀,他们被深深感动着。这里的医生真的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用自己的真心和责任心在救助每一位患者。据患者家属回忆,老人不听家里人的话,但听医生护士的话;以前害怕去医院,现在那种感觉没有了;前几次出院后经常向邻居们称赞心内科的医护人员,说在心内科比在家里感觉踏实!虽然最终老人离去了,但老人走得安详平静,家属被这里充满“人情味儿”的服务所感动。

看到这儿,我也要感谢患者全家,感谢他们对医护工作的理解,感谢他们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心情,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每个医护工作者最期望看到的。医护人员从不是神仙,生命总会有尽头,而医生能做的除了尽力挽救患者生命外,还有尽全力去抚平患者的伤痛,减少生的痛苦和死的遗憾。

一封封感谢信,深深寄托着的患者的感激之情,让我记住了许多优秀的名字,了解了他们时刻坚守的岗位,也了解了他们为此的付出。我也深感自豪,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将尽全力为他们做好宣传工作,去传播他们的正能量!

(宣教中心 王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