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北大首钢医院救治急症患者纪实
【首钢日报】2016-12-9 生死一线创造奇迹今年65岁、来京探亲的高级工程师杨立新此前从未想到,自己以急症患者入院求治这样一种方式,近距离地认识、了解了北大首钢医院。当杨立新徘徊在生死一线之际,是北大首钢医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他恢复健康,重获新生。
2016年“十一”国庆节期间,杨立新和家人聚餐后,于下午两点发作持续性胸痛、心悸,自我感觉“胸口憋闷、疼痛,要爆炸”。家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很快赶到,将他送往距离最近的北大首钢医院。
那边救护车疾驰而来,这边北大首钢医院急诊科已接到120急救中心通知,一名急性心脏病重症患者正被送往医院。杨立新当时神志清楚,他回忆说:“救护车直接开到北大首钢医院急诊大厅门口,车刚停稳,等在那里的值班医生就一路小跑着接诊,叫着我的名字。我虽然很难受、满头大汗,但看到医院急救程序衔接得这么快,我就心想有救了!”
北大首钢医院急诊科医生赵志勇作为杨立新的首诊医生,迅速询问病史、查体、行心电图检查,立即准确判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下达了抢救、会诊、检查等一系列医嘱。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开通监护仪、采血标本、吸氧、建立抢救病历、请心内科医生会诊——仅10分钟,急诊科医护人员已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与此同时,急诊抢救绿色通道开启。急诊科主任祝振忠说:“从诊断到急救,我们要全力确保患者在这条绿色生命通道里一路畅通。”
患者病情危重,时间就是生命。心内科医生姚瑾秋收到会诊请求后,迅速到达急诊科,经询问患者病史、查体及结合心电图的变化,明确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给出了处理意见,建议患者立即开展心脏介术治疗。按照急诊抢救绿色通道流程开展的工作衔接有序,杨立新的家人给出这样的评价:“急诊科、心内科的医生诊断、处理迅速果断,没有任何耽搁、停顿、扯皮。”
接诊急症患者,包含救命、治病两个环节,一方面考验着医院急诊的工作时效,另一方面,也考验着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当杨立新被抬上救护车后,随行的家属通过电话联系了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的相关医生,也咨询了从医的熟人,这些专业人士得知救护车位置后一致建议,让患者尽快、就近在首钢医院治疗。杨立新说:“这说明首钢医院心内科综合医疗水平是得到业内认可的,在这里做手术,我心里踏实。”
当病情危重的杨立新被送入心内科导管室的时候,那里的医护人员已经就位、做术前准备。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颜东、主治医师姚瑾秋等医护人员,用了近20分钟时间,为杨立新成功施行了经右桡动脉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球囊扩张(PTCA)+前降支近段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STENT)术。手术成功结束后,杨立新被送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CU)。谈到在CCU观察、治疗的日子,杨立新说:“接受手术后,人很疲劳,身体虚弱,昏昏沉沉,在CCU里全靠护士精心照顾、护理。”
7天之后,杨立新转至心内科普通病房。每一位患者入住心内科住院病房,都会获得加入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唐群中工作室“Homecare项目”微信群的邀请。微信群提供随时诊疗服务,患者不管住院还是回家,都可以向唐群中及其团队咨询问题,获得指导。在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10天,杨立新不仅得到了来自医生的专业治疗,还感到“护士护理工作也组织得很成熟”。心内科护士长刘巧云亲自为患者和家属宣讲护理知识,护士们以诚相待,主动请患者和家属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建议并加以改进。工作做得如此扎实、细致,让杨立新和家人倍感尊重。重获健康的他感概道:“我在鬼门关转了一遭,是首钢医院把我救回了人间。”
杨立新从急诊到住院的经历,是北大首钢医院对急症病患迅速反应、多科室协作、全院医护人员群策群力、保证平安救治的一个缩影。急诊抢救绿色通道,为挽救急危重症伤病患者生命而设置的畅通的诊疗过程,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最短时间做出诊断;CCU、心内科医护人员以精湛医术服务患者,尽快开通梗死血管、减少心肌坏死,提高病患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对此,心内科副主任王智表示:“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情,是医院建立梯队、形成团队、长期演练、经验积累的结果。”
生命如同一场交织着悲喜的旅行。急病的骤然降临,让人猝不及防、惊慌失措、痛苦难当,可北大首钢医院医护人员的及时救助与安慰,又让病人与家属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温暖、希望和力量。充满着喜悦、感动。杨立新在出院之际,特意准备好两面锦旗,送给首钢医院急诊科和心内科的医护人员。锦旗上书写着“为救生灵一路绿灯,彰显首钢医院精神”——这是他经历生死后对首钢医院表达信任与感激之情的由衷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