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宣传
病理医生被业内称为“生命的法官”和医学界的“福尔摩斯”,每天在变化万千的显微世界里、在免疫、分子水平和临床信息中寻找证据,综合分析后作出疾病的最终诊断——病理诊断。他们通过观察眼下4微米的切片,继而进行头脑中的深加工,运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经验,来判断组织是否出现了病变、分析这病变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每一张病理报告都凝聚着病理人严谨求实、敢于担当、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的敬业精神。
一锤定音 被病理的魅力所吸引
我院病理科主任张晋夏就是这样的一位实干、担当的病理人,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患者揭开疾病的谜底,也为临床医生提供手术和治疗的证据。她从事病理医、教、研工作已有32年,见证了病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对于为何选择病理这个看似冷门的专业,她有自己的一番感言。张晋夏成长在一个医学世家,她本想追随父母做一名外科医生,但也许是性格使然,她选择了能还原疾病的本质、为临床医生提供 “金标准”的病理科。她说:“我的性格就像病理科的性质,实事求是,喜欢它“一锤定音”、不断探索和揭示疾病的本质及解决临床难题的工作性质”。在她学习工作的初期,因为病理诊断手段有限,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经常要做尸体解剖分析死因,也经常目睹许多患者因为恶性病变导致器官全切以及骨肉瘤患者面临截肢的悲惨结局,愈发感受到病理诊断责任的重大。在病理人严重流失的大环境下,她仍然坚持走着这条孤独的病理路。面对现状她也曾考虑过转行,但最终还是割舍不下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没有受到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外部环境干扰,始终沉浸在显微镜下解读一张张生命的图谱。那是一种恪尽医生之责,也是不负生命重托的大爱。
漫漫医路 在病理的世界不断求索
张晋夏师承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吴秉全、廖松林教授,于1994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系取得硕士学位,1996年和1997至1998年先后两次受霍英东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病理系跟随前任国际病理协会主席、著名软组织肿瘤病理学家Phi.Allin进行临床病理学习。2010年她又作为访问教授来到美国排名第一的肿瘤医院、德州大学医学院MD anderson癌症中心病理系学习临床病理,与美国著名乳腺、消化及妇科病理专家等一起讨论疑难病例。在香港和美国MD andeerson癌症中心,她强烈感受到了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工作气氛。在这里每天频繁有临床病理讨论会和MDT(多学科会诊)讨论,手术怎样切?切多少?术后怎样治?怎样评估治疗效果等等,手术医生都要与病理医生细致地分析讨论后才决定手术方案,充分尊重和听从病理医生的意见。不得不说,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一次次点燃了她的工作激情,同时她也深深感受到病理人肩负的重任。她说病理之所以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因为对于病理医生来说,仅仅说出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临床医生有关疾病的范围、恶性肿瘤的分级及分期、切除是否充分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信息。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更是需要病理医生竭心尽力,如病变的发展和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料,就要通过多维循证和查找资料不断学习,有时还需要给出一些相关的解释,诸如病变的发展、预后以及治疗等方面的建议。国外的宝贵学习经历带给她巨大的收获正慢慢转化为工作的经验和人生的感悟,激励着她在这个特殊染色,棱镜变化、构图的病理世界里不断求索,用病理人的情怀和责任去逐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淬火终成 用病理诠释医者仁心
病理是一门桥梁学科,是连接临床与基础之间的桥梁,每一个病理诊断都需要病理医生从一张张片子中寻找答案,在显微镜下同一个疾病可以表现千变万化,不同的疾病也可以有相同的图像,一个很小的形态差异都要靠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看出来。张晋夏正是这样,她依靠自己扎实的医学功底,敢于挑战自我和面对一个个的疑难病例,而这样的能力与担当却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她说,在年轻时也常常遇到不敢确诊、从没有见过的病例,但是她不习惯依赖上级医生和专家,而是自己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和书籍,主动找临床医生沟通,去病房看病人,做细致的对比和分析,直到找到可以佐证报告的证据。曾经她遇到过一个病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被当地医院怀疑是骨肉瘤,可能要面临截肢的可怕结局,花一样的年纪却要的面临这样的厄运,这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晴天霹雳。张晋夏在听临床医生说了情况后,对于这份病理切片看的格外用心,她在内心深处不愿看到那些令人遗憾的结果。当看到这个几乎被临床确诊的片子时,她直觉认为这不是肿瘤!她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上网查阅了许多国外类似的病例,经过仔细的分析,她确定这个疑似骨肉瘤的肿物其实是骨内一种罕见的炎症,之后临床医生根据病理报告调整了手术方案,结果让所有人都长出一口气,切除的组织果然是炎性增生的组织,孩子的腿保住了,当听说家属得知手术结果后哭倒在医生面前连声感谢时,她在心里也为那个孩子高兴,也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说起学科未来,张晋夏认为随着未来智能化、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病理检查也将更个性化、更客观,更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但是无论仪器设备多精密、手段多先进,病理医生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她鼓励科里的年轻人转变工作思路,多多参与临床科室的诊断。如今病理科的年轻医生们也从以往的扎根显微镜前,走向了与临床、影像相互融合、共同参与的诊断模式中,越来越多的由病理科参与的MDT讨论在我院展开。工作之余,张晋夏喜欢爬山。她说医学就像登山,只有经历了过程的辛苦,才能一次次登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医疗的进步大部分时间都是曲折的,你不能寄希望于豁然开朗,只有一点点摸索,一点点感悟,才能得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