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工作动态

媒体报道

【生命时报】2020-7-31 临终老人最需要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28 14:49:37 来源:老年医学科 作者:李开来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我是一名老年科医生,服务对象的平均年龄是87 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见证了形形色色的死亡过程,也陪伴了众多老人的“最后一刻”。老人们跟我说得最多是“我不怕死,怕的是临死前受罪”“怕给儿女添麻烦”“怕没有尊严,死得没有人样”……而家属对我的要求常常是:“您能告诉我,我家老人还能活多久? 一定让他没有痛苦地走。”抛开病情复杂性、医疗决策、伦理、法律等问题,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似乎与生俱来。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人生的最后阶段分为“ 临终期”和“ 濒死期”。病人去世前的3~6 个月为临终期,去世前48 小时为濒死期。从健壮到衰弱、失能、死亡,老年人既有正常的功能衰退过程,也常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而一些老年病起病隐匿、病情复杂,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从临床观察来看,老人在步入临终期和濒死期时,有一定具体特征,早期发现,也许就能帮老人减轻一些病痛。

从临床经验上看,当老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乏力、各种疼痛、食欲食量下降、体重下降、谵妄等精神症状时,需要高度重视,因为这些都是临终期的常见表现。作为家属,要仔细观察老人的饮食、大小便、活动能力和精神变化,出现上述情况中的一种,就应及时就医。老年医学科可以为衰弱老人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指导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并在必要时住院治疗。

处于濒死期的老人,临床医师观察总结出了他们常见的表现:濒死喉鸣、小便失禁或潴留、疼痛、躁动不安或昏迷、喘息、恶心呕吐、冒汗、意识改变、每日尿量小于500 毫升、身上出现紫斑、四肢冰冷发绀、呼吸暂停、患者死前预告、自称看见已死去的亲人。这个时期是最神秘、民间传说最多的阶段。因为我们对死亡知之甚少,片面、消极的认识导致人们产生恐惧。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不断有经过抢救成功复活的患者,讲述自己在濒死期的经历。为了系统地呈现濒死体验的感觉,1980 年,心理学家瑞纳在对大量濒死体验者展开调查分析后,将人类的“濒死体验”分为5 类感觉,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第1 类,轻松安详;第2 类,意识逸体,即意识离开身体;第3 类,隧道体验;第4 类,与亲友欢聚;第5 类,与宇宙合一。这些亲历者所描述的生命最后旅程没有充斥黑暗与痛苦,而是充满明亮与安详:躯体的飘散,心灵的释放,灵魂的飞扬,让人完全没有痛苦,身心无比的舒适与安详。这些“死者”切身经历过的体验,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与以往“ 死亡”全然不同的画面,帮助人们一步步认识“死亡”,扭转莫名的恐惧。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无论是老人的诉求,还是家属的要求,其实都是“善终”。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老年安宁缓和医疗,是老年医学和缓和医学的交叉专业,其目的就是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改善末期老年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医疗模式有几个关键词。

1、患者意愿。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康琳医师的一项报告显示,1084例中位年龄为74 岁的被调查者中,91.8%的老人愿意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做出决策。这个数值远远超出大家的经验,说明绝大多数老人想要为自己的生命做主。

2、改善生活质量。在临终期,不再追求疾病的治愈,不以延长病患的生命长度为主,而是通过症状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他们的尊严。从而达到老人要求的“ 别受罪”,家属要求的“没痛苦”。这也是缓和医学的核心。

3、多学科团队。包括老年科、营养科、精神科、康复科、社工、芳香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等团队,从心、身、社、灵方方面面给予老人和家属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4、个体化、连续性治疗。对于临终前的老人,我们有各种生存期预测量表,帮患者和家属寻找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晚期生活质量。亲人的照顾、关怀、陪伴和支持,是临终老人的“良药”,达成老人的心愿,完成道爱、道谢、道别、道歉,让人生圆满谢幕。这一切需要专业人员的引导,每个老人人生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所以要制定个体化方案。

曾经有人问我:“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病人痊愈是最终目标。像你们这种成天与老年人打交道,经常面临治愈无望,隔三差五经历死亡的老年科医生,挫败感特别强吧?”我的回答是:“每位老人都是一本书,我很荣幸在其生命最后阶段能够陪伴他们,见证形形色色的灵魂。作为老年科医生,我改变不了结果,但一直在改善过程。(老年医学科 李开来)

临终老人生命时报.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