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工作动态

媒体报道

【健康报】2023-1-18 血管疾病治疗理念走向智慧化

浏览次数: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为供应心、脑等全身重要器官的血管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包括血管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瘤、粥样斑块形成及破裂等。研究显示,一些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痴呆等)与血管病变密切关联。与代谢相关的血管损害引发的冠心病、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因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血管病变 早期检测有招

早期检测血管疾病遗传学风险,了解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及时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措施逆转早期血管病变和终身维护血管健康,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

血管损伤的早期评价和识别,是通过对血管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指标进行个体化分析,以反映已知和未知心血管危险因素对于血管健康的长期损害效应。在未发生临床心脏和血管事件之前,它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和进行预防性优化的精准干预策略。

2004年,我们提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概念,即利用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利用脉搏波速度和心踝血管指数评价大动脉僵硬度,利用踝臂指数评价下肢动脉闭塞状况,可从结构和功能方面,综合评价全身血管健康状况。随后,我们也制订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的相关指南。

2004年,卫生部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纳入“十年百项计划”暨中国心脏和血管健康促进计划,并面向全国推广。截至2022年,该技术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及县级超过千家医疗机构推广,涵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医务人员约20万人次接受培训。

在推广过程中,项目组协助各地医疗机构建立血管病变早期检测部门,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还联合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检测工作及科研工作。在这些研究中,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系列研究(CASE)主要包括不同疾病状态下血管功能评价,生物标志物与血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超声技术评价血管功能的研究,药物和生活方式对血管功能的效应研究。其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血管损伤密切相关,使用他汀类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对血管健康维护有益。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系列研究-福建畲族人群研究(CASESMS)显示了不同地域和生活方式对人群血管功能状态产生的影响,它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我国的技术推广经验和研究结果在美国高血压年会和欧洲高血压年会上进行介绍后,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国外的心血管风险评分系统大多应用传统的危险因素分级,并未直接将血管作为靶点,由此推断的无症状者乃至健康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

2015年,我们团队通过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长期实践,提出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综合评价的“北京血管健康分级模式(BVHS)”,在传统的危险因素基础上,叠加了血管结构性和功能性评价指标,包括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僵硬度的无创测定,直接将血管作为评估靶点,实现了对血管疾病从早期评估到终末期康复的个体化精准医疗。


从整体出发 血管医学诞生

随着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在我国深入推广,传统的学科分类已不能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血管疾病状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这为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带来限制。

将血管健康评估指标作为重要的血管损伤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评估血管衰老和损伤整体风险,有助于早期识别血管损伤。将血管病作为整体,在血管医学学科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综合评估患者的血管状态,及时干预不良情况,可预防乃至逆转血管事件的发生,这将为心脏和血管疾病的预防及诊治带来变革。

以“血管健康”为核心,血管医学在近20年来逐步形成了一门临床医学新型专业学科,它包括血管性疾病早期发现,内科、外科、介入与中西医结合手段综合干预治疗及康复,终身血管健康管理等方面。

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国内医学院校中率先开设血管医学专业课程,标志着血管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2014年,我国第一个血管医学专业二级学术组织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16年,北京大学首钢临床医学院正式批准成立了血管医学二级学科教研室,标志着血管医学不仅已成为临床医学的崭新领域,而且已进入医学教育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血管健康管理 手段更智能

以血管健康管理为抓手预防血管损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不同血管危险组进行分级管理,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使我国心脏和血管疾病的管理进入了全新时代。

例如,人工智能(AI)技术可通过各种算法涵盖更复杂的变量,在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价时,应用该技术比应用传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评价系统做出的预测更准确。

未来,以血管健康管理为核心,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的应用,将使人类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变化。针对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医疗技术水平差异大,医疗服务人员短缺等状况,这些新型技术手段将成为助力健康服务的关键措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值得庆幸的是,血管健康状况是可逆的。血管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使用药物等,改善血管健康等级。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可通过AI辅助和互联网支持维护血管健康。通过一些简单、无创、可重复、经济适用的评估手段,能及时反映个体的血管健康状况,并通过不同指标的组合,评估个体的血管健康分级,从而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策略。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拥有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的一体化机制,使得对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更便捷。

我们积极探索嵌入“基于人工智能的心脑血管疾病智能诊疗”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心脑血管疾病的智能协同辅助诊疗,并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技能水平。

以健康管理为抓手,我们可以早识别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使风险得到早期干预,借助可穿戴设备等,能真正让医疗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延伸到患者家中,体现智慧家医的概念。这或将成为未来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和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文:血管医学科 王宏宇

健康报报记者 胡彬 整理


原文链接: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4689707/5.html


微信截图_2023012008594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