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患者可以依托“信用”背书,先看病,后付费。近年来,这种“信用就医”模式逐渐在北京、上海、山东、湖南、河南、广东、四川等地推广试点。近日,《生命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首个信用医疗试点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体验如何靠“信用”就医。
缴费“最多跑一次”
排队挂号、排队就诊、排队付费,是很多患者看病过程中的“烦心事”,不但耗费大把时间,还可能因插队等发生纠纷。记者在首钢医院走访发现,“信用医疗”尽管听起来复杂,但在实际操作中,能让患者实现缴费“最多跑一次”。使用“信用医疗”就诊,大致分4个步骤。第一,提前注册账号、预约挂号。个人需先关注微信公众号“信易康”,进行实名注册和个人信用认证,然后在公众号中选择医院、预约挂号。注册后,个人还可以在自己账户中,通过“添加家人”,补充家人信息,帮家属预约挂号,使用信用医疗。
第二,到院刷卡取号。就诊当日,个人可在医院里标有“信用医疗”字样的自助机上,刷医保卡取号。第三,完成所有诊疗流程。患者看诊之后,可凭带有“信用医疗”字样的处方单,直接去检验、检查、取药、处置,无需先进行缴费。第四,结算缴费。结束当日所有诊疗后,患者到自助机上,一次完成医保卡刷卡结算,进行医保分解并缴费。“目前,使用信用医疗的患者人群很固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余浩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凡是体验过的患者,后续就诊大多还会继续使用,信用就医的用户粘性很高。后台数据显示,有一位老年患者已累计使用信用医疗模式就诊20多次。信用就医模式不仅能减少医院收费窗口人员和设备投入,提高医院智慧化建设水平,不少患者还反馈,这种模式能优化就医流程,缩短看病时长。尤其是对一些老年患者来说,家中子女可以提前帮老人注册信用医疗,减轻老人看病时跑腿的辛苦。
知晓度有待提高
“我们医院被确定为信用医疗试点医院,是在2019年底,正值新冠疫情复杂多变之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务处处长陈新说,2018年,北京市领导在一次调研时,要求依托“信用+保险”,在医疗方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2019年底,“先诊疗、后付费、信用保险公司风险兜底”的模式正式确定。患者可以靠“信用”提前享受各项医疗服务,最后一次性完成缴费;同时,医院向保险公司投保,若患者逾期未缴费,保险公司会先向医院支付欠缴账单,再向欠费患者催收。2020年春节前,医院确定以门诊为应用场景,同年10月试运行。
2021年初,信用医疗模式正式上线。余浩介绍,信用就医模式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从医务处、信息中心、门诊部,到财务处、医保办、药剂科等,都与之紧密相关。从软件层面来说,由于原有就医流程和框架很成熟,院方相关适应性改造很大,涵盖流程设计、具体业务分割,以及包括挂号、医生工作站开单、缴费、发药、检查、检验在内的所有软件修改。在硬件层面,医院采购了自助机、通讯设备、安全设备等。目前,相关信息化建设仍在进行,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然而,尽管信用医疗在业内和用户中的口碑很好,但记者探访时注意到,使用信用医疗的患者并不占多数。“每天大概有4、5个人使用,因为知晓度不高。”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信用医疗自助机旁的导引员说,通常是一些年轻人尝试,偶尔会有老年人咨询,但老年人中有很多不太会使用手机,光是公众号注册就难以上手。另外,不少患者都是到了医院才知道信用就医模式,如现场学习操作方法,时间成本较高,很多人没耐心。记者还发现,因为使用信用就医的用户不多,自助机在工作日下午4时
30分就关机了,周六日不服务,导引员也不到岗。另外,医院工作人员对信用医疗的业务接触不多,投入程度有限,患者有时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如在人工窗口提交检查申请单时,可能要等待较长时间。
避免医院“唱独角戏”
余浩说:“信用医疗模式毕竟还是新生事物,要想让更多民众参与使用,还需要一个过程。只有让患者真正了解这个新模式,才能让他们用得放心省心。”在如何实现这一愿景上,两位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陈新说,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时,可通过发放宣传册、悬挂条幅、现场讲解等形式,开展信用医疗宣传,引导更多患者尝试使用。医院以及保险公司可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积极提升信用医疗的社会知晓度。
拓展应用场景。陈新称,医院下一步可尝试加深与保险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展“信用+”在医院的应用场景——从门诊先看病后付费起步,逐步向急诊先看病后付费、住院减免押金等场景推广。例如,一些急诊患者可能因急症发病,手头暂时没有那么多押金,如果患者通过信用医疗模式就诊,就可以先靠“信用”支付,完成住院押金垫付,最后出院时再补齐费用,这将会给患者看病带来更大的便利。
凝聚多方合力。“眼下,克服技术壁垒仍是努力方向之一。”陈新说,在多地推动医保线上移动支付的背景下,医院还需不断加大投入,丰富线上服务模块,力争早日实现缴费“一次都不用跑”,即患者在诊疗结束后,可以回家再线上付费。同时,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持续快速开展,希望继续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服务保障机制的完善等。此外,保险公司的后续惠民产品开发和跟进服务也需要及时落实。总之,真正让信用就医广泛落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避免让医院陷入“唱独角戏”的尴尬。
受访专家:医务处处长 陈新
信息中心主任 余浩
生命时报记者 卞磊
原文链接: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4BdswXgrD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