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院报 >> 2021年12月 第12期>> 正文

一次 PET/CT 扫描,找出了困扰他一千多个日夜的病魔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01

自从全球第一台PET/CT于1998年问世并应用于临床,关于PET/CT是否有用的质疑声便从未停止,更多的是来自患者群体:“PET/CT太贵了、还不能报销,PET/CT辐射大不安全……”当然也有来自医务工作者自己的,从10年前的“觉得没有必要做这么贵的检查,CT随访就好”,到既然“B超/CT都做了还确定不了,不妨做个PET/CT看看,万一把问题解决了呢 ……”而PET/CT也正是在质疑声中走过了迅速发展的十年。 关于核医学设备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运行数据再一次证明,对患者有帮助、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认可度的。普查数据显示,自2010~2019年十年间,全国PET/CT装机台数达到427台,增加了294台,接受PET/CT扫描的人数从十年前的每年15万人已达到86万人,增长率为473%。

216(终)-18.jpg

现笔者讲述一个从医生涯中的一个普通事例,能够代表大多数患者对于PET/CT检查项目的认知,同时也是临床应用诸多场景的一个缩影……

笔者在部队医院工作期间,遇到这样一对老夫妻,丈夫刘先生59岁了,身体一直很好,非常注重饮食和运动,没有不良嗜好,但2年前开始间断出现腹痛、大便带血或呈黑褐色,自觉以为是痔疮导致,在当地医院经肛肠外科医生诊查后,发现仅是轻度的内痔,而且和患者的症状也不相符,或者说根本没有严重到导致反复的出血那种程度。

出于对患者的负责,为排除器质性疾患,医生开了一系列包括生化、免疫学检验、腹部B超、CT扫描等检查,可所有指标和影像检查均报未见异常,这让医生也犯了难,是回去“wait and watch”,还是继续“刨根问底”不查出来病因决不罢手呢?这位医生接受了前来会诊的消化内科同事的建议——先做无痛结肠镜,说不定就查出来了,但结果也是令人失望的,各节段肠粘膜完整连个肠息肉也没找到。最后医生无奈,只能开了 “止血药”和胃肠道粘膜保护剂,嘱咐患者回去定期观察。

但是,回去后不到2月,腹痛合并黑便的症状不但未减轻,刘老先生感觉自己的体力也不如从前,脸色苍白,时时感觉心慌、乏力,当地再化验血常规,家人吓了一跳,血红蛋白(HGB)降到了84 g/L,已拖到中度贫血状态,这使得一家人很焦急而又无可奈何。为了找出病情逐步恶化的原因,刘先生的妻子四处托人打听能够治疗这种“疑难杂症”的名医,最后通过一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推荐,联系到北京某部队医院,特地挂了专家号。接诊的消化科专家了解刘先生的情况后,认为刘先生的病情比较复杂,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专家和刘先生说:“我给你开个PET/CT申请单,这个检查有必要做,你们考虑好了,就可以去核医学科预约一下检查时间。”家属怀着对专家的信任和对该项检查结果的期许,走进了核医学科。我见到了当时前来咨询预约的刘先生的老伴,刘先生跟在后面,精神状态非常不好,讲述病情时能够明显感觉到声音无力……

接诊医师第二天早上就为患者做了FDG PET/CT检查。经过20分钟的数据采集和重建,医生马上进行图像阅读与分析,自上而下逐个断层阅读,寻找任何有价值的“蛛丝马迹”。在MIP图像的指引下,医生在患者腹腔小肠系膜根部肠袢走行区发现了一个疑似的肿块,呈中度FDG代谢活跃,同机CT图像与肠系膜血管和胰腺钩突难以分开,借助于三维多曲面重建技术,终于辨认出这个不规则的FDG代谢增高影,对应于CT轴位断层图的肠系膜根部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压迫邻近胰腺钩突并与邻近小肠分界不清。住院期间,患者做了增强CT以进一步了解病灶与血管的关系,检查发现病灶包绕肠系膜动静脉。结合影像所见,核医学医生给出了初步诊断,考虑腹腔原发性肿瘤,以小肠间质瘤可能性大,不排除其它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结合患者起病时间较长及肿瘤大小,考虑很可能有低度恶性的可能。最后,患者转到胃肠外科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给出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低度恶性。出院后,刘先生特地来电感谢核医学医生的“火眼金睛”,感谢胃肠外科专家高超的手术技艺,共同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他解除了病痛。

虽然历经3年曲折就医路,才最终找出隐藏起来的“罪魁祸首”,但幸运的是,被PET所探测到的“小肠间质瘤“仍尚处于低度恶性阶段(通过代谢活跃程度提示),尚未出现浸润、扩散、转移迹象,所以刘先生的预后是良好的,术后不久大便就恢复了正常,血色素也趋于恢复正常。

笔者认为,PET/CT 检查已经在临床普及应用十几年,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就是肿瘤的诊断及病情分期和疗效评价。虽然胃肠镜在诊断胃肠道系统疾病中具有直观、可同时电切、能活检等很多的优势,但对于胃肠粘膜下、以及肠管肌壁间及腹腔内的肿块却是盲区,而胃肠镜的盲区正是腹部CT或者PET/CT的优势,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不可相互替代。

我们已进入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时代,专家指出,精准医疗的重点不在“医疗”,而在“精准”,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我国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通过应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术中导航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从而实现术中“该切除的片甲不留,该保留的毫厘无损”。面对恶性肿瘤诊治这道最难做的选择题,当医学没有办法给你最优解时,选择哪种检查、选择哪种治疗方案有时并无优劣对错之分。作为一名饱受疾病痛苦的患者,他们最渴望的是能遇到一个既有仁爱之心、又兼精湛医术的专家,为他们重新点燃生命之光。

(核医学科 王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