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院报 >> 2022年9月 第9期>> 正文

北大首钢医院优秀中青年医师:在平凡岗位上诠释责任与担当

作者:李舒展 来源:华医网 发布时间:2022-10-13

晚上7点,忙碌了一天的王春燕医生放下手中的仪器,拿起手机,将今天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以微博科普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午夜12点,孙培培医生刚刚与值班同事通力合作,将一名呼吸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凌晨2:30,贾俊秀医生放下了手中的钢笔,一晚上的研究暂时告一段落。整理好今天收集的资料,他才离开了自己的书桌,走向卧室......

第二天早上,当大家还穿行在早高峰的车水马龙之间时,三位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优秀青年医师,已经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用最通俗的方式,做最专业的事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王春燕_副本.jpg

“我最开始做科普,就是为了打破‘伪科学’对民众的桎梏,把真正的知识带给大众。”在做医疗科普的第十年,谈起做科普的初心,王春燕医生依旧坚定的说。

十年,一个颇具意义的时间点;十年,一场并不容易的专业医疗知识科普之战;十年,一次与“伪科学”的正面交锋。

“做科普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事情要久久为功,要给自己定点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的长远。”王春燕医生表示,现在的患者对于耳鼻咽喉科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的家长对于小孩耳鼻咽喉方面的问题也十分重视。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十年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打开王春燕医生的微博,一个个精品科普内容分享,一条条细致的回复,不仅将专业知识带给了广大群众,更彰显了医护工作者的仁爱与温暖。

“现在网络平台非常方便。”她说,“在疫情期间,很多患者无法来到医院,我们就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给出专业建议。这样不仅拉近了我们与患者间的距离,还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传统医疗的一种补充,互联网医疗、科普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作为耳鼻咽喉科的科室主任,自2012年,王春燕就将宣传耳鼻咽喉科专业知识,解决患者实际困难的重任抗在了肩上。对于她来说,科普只是她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尽管是一项额外的工作,王春燕也力求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她说:“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很多比我更加努力的人,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要想取得成功,作为医护工作者来说,8小时之外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不断努力,你就会和成功不期而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做个能做“苦差事”的技术兵

熬得住孤独万丈,藏的住星辰大海。

“医生都是‘多面手’,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对最新的前沿科技有了解。既要做得了手术,也能搞得了科研。”聊起自己的工作,贾俊秀医生这样评价。

作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的一名临床医生,对于骨科新技术,贾俊秀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新技术”的“新”,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之前没有的技术,现在有了,这是新技术的一种;其二是我们医院原先没有的技术,通过引进和学习补足了科室的技术短板,这也是新技术的一种。

而针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贾俊秀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首先应该服务于患者,这其中包括消除病痛,减少并发症,减轻手术痛苦等等,其次才是对于医生本人的学习和提升,这个顺序不能搞错了。”

他介绍道,近年来,科室在著名骨关节专家关振鹏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这就是很典型的补齐短板的“新技术”。“之前针对膝骨关节病,换关节在我们这里是个大手术。它需要把病人的整个关节换掉,一场手术下来,刀口就有20多公分,病人恢复慢,后续康复时间长,而现在我们开展的新技术,可以做到精准治疗,将换关节像‘补牙’一样,做到哪里坏了修哪里,微创手术安全性更高,病人恢复周期也缩短了。”

贾俊秀.jpg

这样的新技术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对于贾俊秀来说,这就是学习新技术的最大目的,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始终将病人的感受和获益放在第一位,他说:“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着我向着更高的方向飞翔,不过,哪怕是飞的再远,我也不能忘记自己从医的初心,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做手术台上最顽强的‘技术兵’。”

而谈到“‘技术兵’为什么搞科研?”这一问题,贾俊秀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作为一名临床外科医生,很多人都觉得搞科研就会耽误学技术。但是我觉得不是这样,科研工作和技术是相辅相承的,做好了科研,对于技术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推动作用。

而谈起做科研的感受,贾俊秀直言,宝剑锋从磨砺出,科研工作就是“磨剑”的过程,只有将磨剑的过程做好,才能真正推动临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他说:“科研工作的‘苦’在于,过程乏味、繁难、漫长,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延迟满足的感觉,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结果往往是姗姗来迟的,因此,学习的过程在这项工作中显得弥足珍贵。”

尽管过程漫长又乏味,贾俊秀还是坚持从繁忙的临床工作当中挤出时间,进行科研工作。用他的话来说,当一个人有了目标,就要向着那个方向前进,熬的住孤独,前方就是星辰大海。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做个和死神赛跑的人真的很酷

星空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作为一名常年与危重症患者打交道的医生,我深切地知道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谈及工作,这是孙培培最大的感受。

作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常年与危重症患者打交道的她早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危重症患者有他们的特殊性,在执业过程中,突发情况频发是常态,因此我们科室的医生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心理素质关,只有拥有一个‘大心脏’,才能应对突发状况。”

“在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竞赛中,有时候我们跑的赢,有时候我们跑不赢,但是每一次我们都将全力以赴。”孙培培说。

在她的理解中,医生就是用有限的技术手段,做出无限努力的那群人,面对患者和家属,每一次他们都拼尽全力。

然而,多年与危重症患者打交道的经历也影响着孙培培对于生命的理解与看法。

孙培培_副本.jpg

“在我们科室工作的时间长了,也让我对于‘生死’有了全新的见解,生命终将逝去,而作为医生,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生死,更多的还有他们的生存质量。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温度,让患者的离开多点体面是我最近常常思考的,面对死亡,如果我们已经无能为力,那么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开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每当有一丝丝希望,作为医护工作者,他们都会不会轻言放弃。这是身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更是深植于每一个医护工作者内心那份使命感,它指引着医务人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不断精进自己,做神迹的缔造者。

(华医网 李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