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保胆30年,争议中的进步与发展——专访“保胆狂人”刘京山
“有胆结石就要切除胆囊吗?”这是刘京山提出的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胆囊结石患者超过一亿人。然而,作为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方案却仍然是学界热议的焦点。“保胆”还是“切胆”的争论延续至今,究竟如何才能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联袂采访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普外科刘京山教授,共话“中国微创保胆三十年”。
技术发展与术式变迁
事实上,保胆方案并非近期才出现,早在百年前外科技术起步阶段,就已经有外科医生进行了保胆取石的手术,甚至一度占据主流。然而在缺乏麻醉、无菌术、精准外科技术、电设备、可吸收线、内镜等技术和设备加持的环境下,粗放的取石手术带来的是各种术后并发症、结石残留和超过90%的结石复发率。
直到1882 年德国医师Langenbuch 完成了第一例胆囊切除术,并且针对胆囊结石的治疗提出了著名的“温床学说”(即胆囊切除不是因为胆囊内含有结石,而是因为胆囊能生长结石)之后,胆囊切除术迅速成为了治疗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到1987年Mouret完成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作为标准术式,胆囊切除术在近百年间成为了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
然而,胆囊毕竟是人体消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储存胆汁的重要器官。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切除胆囊后可能带来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步被认识到。更多随访研究也显示,切除胆囊可能存在大量的近、远期并发症。甚至有研究显示,胆囊切除的患者罹患消化道肿瘤的概率显著升高。因此,“保胆”的声音从来没有完全消失。
而随着微创技术和精准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保胆”方案又一次兴起,这一时期的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在手术创伤、胆道损伤发生率、出院时间、复发率等方面均得到了近乎翻天覆地的改变。“保胆”还是“切胆”,再次在学界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争议中发展,实践中成功
我国的首例内镜保胆取石手术诞生在1992年的首钢医院。一位服役于国家跳伞队的运动员辗转找到刘京山,要求进行保胆取石手术,以确保自己的跳伞职业生涯可以继续。而在切胆方案占据绝对主流的当时,这并非一个容易的决定。好在经历多方工作,最终在刘京山的导师,胆道外科专家、中国胆道镜之父,也是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的创立者张宝善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下,1992年1月16日11时10分,首钢医院住院部4楼第1手术室,第一台内镜保胆取石手术圆满成功。
这例手术的成功为后续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作为一门循证学科,医学领域的技术发展并非单单一例成功的手术就可以确立的。保胆技术路径的建立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证据。刘京山在访谈中也谈到,手术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鉴定了他探索新技术来造福患者的信心。尽管这一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外部的质疑和挑战,但疗效和患者的认可才是最终说明问题的关键。
而随着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普外科团队致力推广微创保胆技术,微创保胆手术在全国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全国手术量的逐年递增,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无法正确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胆道镜技术掌握不熟练、操作不规范,手术质量(术后结石复发)参差不齐,给保胆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因此,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相关权威标准的建立成为了刘京山工作的重心。同样是在张宝善教授的支持下,该术式的相关指南开始起草。指南的撰写需要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手术案例,但在病案数字化尚不普及的2000年初,这并非一项轻松的工作。刘京山及其团队在病案室浩如烟海的留档中一份一份将病案筛选出来,总结、联络、持续随访,最终在2008年,中国第一部《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诞生。同年,全国第一届内镜微创保胆学术大会开幕,在得到大会专家的多方认可后,指南以中国内镜医师协会名义发布。并在2011年、2015年、2021年进行了多次更新。
保胆手术标准在全国铺开惠及了许多患者,然而反对“保胆”的声音却仍未完全消失。尽管手术量在攀升,但大规模、高质量学术证据的缺乏仍然是术式推广绕不过去的硬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京山带领团队对多年来的手术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和回顾性研究,最终形成论文A new operation for gallstones: Choledochoscopic gallbladder-preserving cholecystolithotomy,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511 cases,并在Surgery(IF:4.0)杂志上刊登发布,标志着国内外医学界对于内镜微创保胆技术的认可。
微创保胆三十年
刘京山出生于50年代末,那是一个国家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年代。生活在首钢附近的刘京山在年幼时目睹了首钢医院医生的抢救工作,坚定了学医的理想。最终也如愿在首钢从医,并在进修过程中遇到导师张宝善教授,接触了微创保胆技术。
而从1992年实施第一例内镜微创保胆手术至今,时间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从2010年开始,普外科保胆取石年手术量超过1000台,至今还以每年几百台的速度增长。刘京山一天的手术量也达到十(余)台,甚至需要提前数月预约。首钢医院普外科在三十年间成长为了中国保胆界的顶级科室。但医学的研究从来都不会止步不前,至今,刘京山仍在探索保胆技术的更多可能,手术适应标准的调整、患者预后的管理的改进、新兴技术工具的应用,每一项改进都在努力为患者带来更加健康的人生。
访谈最后,刘京山谈到,“保胆的手术是一项极富生命力、极富前景的事业,也希望未来我们的团队能够代代相传,持续努力,让保胆技术最终成为中国医生对世界医学、对人类的贡献。”对此,我们不妨心怀期待。
(摘自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