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院报 >> 2023年2月 第2期>> 正文

记者实地探访,感受北大首钢医院儿科暖心服务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2-02

没有预想中患儿此起彼伏的哭闹声,也没有家长焦躁不安的大呼小叫,近日,记者走访北大首钢医院儿科门诊看到,这里专门设立了暖和的候诊区,便于患儿与陪同的家长等待、休息,同时安排专人维持秩序,做好引导、分流工作,保障有需求的患儿及时就医,医疗服务工作总体平稳、有序、高效。

微信截图_20240202153252.png

尽最大力量接诊

秋冬季以来,呼吸道传染病例激增,北大首钢医院儿科门诊量高位运行。诊疗室门口,一位家长拿着CT片冲进来,“孩子咳嗽时轻时重,一直不停,大夫帮我看看CT结果!”该院儿科主任吴珺通过检查结果诊断孩子是支原体肺炎,开了抗生素和祛痰止咳的药物,并详细告知家长服药的剂量和时间。

接着,吴珺对一位六岁小姑娘问诊时,陪同的三位家长倾着身子,争先恐后地发问:“孩子嗓子眼发出‘嗞儿嗞儿’的响声,这是怎么回事?”吴珺告诉他们:“这是气管炎,开一些消炎、止咳药,再加一点雾化的药就能见好。”“大夫,那雾化有激素吗?”吴珺说:“雾化药物含轻微激素,但对孩子无害。” 

吴珺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著有健康科普书籍《好大夫专业守护宝宝健康》,曾获北大医学部教学优秀奖。很多家长表示,听到经验丰富的儿科专家说“孩子总体指标没问题”,紧绷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儿科又称“哑科”,低龄患儿无法准确描述病情,更小的孩子甚至不会说话,生病、不适只能用哭闹表达。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医护人员面对患儿和家长,需要付出更多耐心、细心和爱心。现在,北大首钢医院儿科门诊一天的工作量,是以前正常门诊量的三倍多,儿科全体医护人员都在坚守岗位、连续奋战。吴珺的儿子正上初中,由于父母工作都很繁忙,孩子自己乘坐地铁上下学,熟练掌握了“热剩饭、煮速冻饺子”的做饭技能。现在,儿科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吴珺别说给孩子辅导作业了,就连晚饭都得孩子自己做,“顾着患儿,顾不上他。”

像吴珺一样,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忙起来,孩子只能“放养”。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欣自己的两个孩子相继生病,她委托家里老人带孩子看病,自己则一头扎在诊室里;护士长王阳累得病倒了,心里仍惦记着医院的孩子们;主治医师沙玉英足部骨折没等好利索,就赶紧回来上班;副主任医师王会娟是科里最年长的医生,因为长时间连续坐着接诊,腰椎病犯了,她吃点药坚持工作;27岁的年轻住院医师杨芸菲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干脆利落,一天接诊百余名患儿;主治医师陈琳结束外派的医防融合培训后放弃休假,马不停蹄到岗工作……在她们的努力下,北大首钢医院儿科全天就诊、没有对患儿限号,儿科主任吴珺说:“我们会尽最大力量接诊,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

做好儿童健康“守门人”

孩子生病费家长。每位患儿旁边,通常守着几位家长,护士在进行任何医疗处置、操作的时候,都有好几双眼睛在盯着。有的家长跟护士说:“多扎我几针没关系,但对我家孩子,必须一针见血!”其实,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医疗使用的耗材也不是型号上只比成人小一号那么简单。由于专业特殊性,儿科疾病只能由具备儿科资质的医护诊治,相比成人患者,小孩子难以沟通、不配合的情况居多,家长心疼孩子容易情绪失控,儿科医护工作实属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在技术和服务上更有难度。

记者采访所见,一名患儿有两位家长陪同是“标配”,“高配”是四位家长,更有甚者,孩子父母加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总共6个人。人越多、意见越难统一,有的家庭直接在诊室里吵起来。还有一些年轻父母,经验不足、不太成熟,陪着孩子一边看病、一边打电话向自己的妈妈“请示汇报”。电话那头,孩子的奶奶并不认同医生的诊疗方案,让大夫按她的想法另外开药,这不仅延长诊疗时间,还可能影响孩子康复。每当这时候,北大首钢医院儿科主任吴珺总会温和、善意地提醒年轻父母:“当年您妈妈辛苦养大了您,现在是时候由您做主照顾、培养自己的宝贝啦!”

在北大首钢医院儿科处置室,三位护士围着一岁的小宝宝,他胖嘟嘟的脸上挂满泪水,挥舞着两手,不停地在爷爷怀里打挺。面对身穿白衣的护士,宝宝似乎知道要为他扎针输液,本能地犯怵。护士们一边跟孩子的爷爷说,“您抱住了孩子,咱们扎脚吧”,一边拿出准备的小玩具,转移孩子注意力。瞬间扎好输液针后,宝宝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护士举着输液袋、拿着孩子的鞋子外套,爷爷抱着孩子、奶奶按着孩子的小脚,一起给他送到输液室。对于这样的小病号,护士们充满了疼爱和细心。

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则表现得理性、懂事。一名七岁的男孩准备扎针输液,他一个劲地问护士:“阿姨,疼不疼?疼不疼?”护士哄着说:“阿姨会轻轻地、特别地轻,扎一下就拿出来——看,马上好了。”说话间,孩子感觉就像“蚊子叮了一下”,输液针已经扎好。看到孩子轻松地扎上针,陪同的妈妈和姥姥长出了一口气。

护士的工作辛苦劳累,儿科的护士劳动强度更大。北大首钢医院儿科护士长王阳告诉记者,除了接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患儿,儿科医护还承担各种急救工作,如患儿的热性惊厥、药(毒)物误服、气道异物、严重过敏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哮喘持续状态等;此外,还要兼顾产科新生儿健康体检、急救、会诊等工作,参与治疗新生儿窒息、黄疸、感染、低血糖等疾病。记者所见,当产科新生儿、神经外科颅脑重症患儿有需要,儿科就会在本已紧缺人手的情况下派出护士,为那里的患儿开展静脉穿刺与采血、术前准备等工作。

尽管又忙又累、分身乏术,每天面对人手紧张、高接诊量等诸多挑战,但北大首钢医院儿科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奋战。据了解,儿科接诊从出生至16周岁以下的内科疾病患儿,可以说,从宝宝出生,儿科就开始为孩子保驾护航。护士长王阳说:“我们总是安抚、鼓励那些需要打针、输液的孩子‘别害怕’,也尽力疏解、缓和家长焦虑、起急的情绪,让大家知道,面对病情,我们有办法、有措施、能解决,医护人员和患儿、和家长始终站在一起,大家共同努力,帮助生病的孩子尽早康复。”

做好儿童健康“守门人”,儿科主任吴珺特意叮嘱、提醒家长们,在等待候诊时,请提前了解清楚孩子的相关信息,如体重、药物过敏史、近期用药情况等,便于医护精确诊断。再有,孩子生病康复需要一定时间,如无特殊情况,遵医嘱复查即可。有些家长比较心急,在孩子没有康复之前频繁奔波于不同医院就诊,孩子休息不好,对康复不利。另外,有的家长自行给患儿同时应用多种药物,吴珺提醒家长们,如果家里有储备药物,可以在就诊前用手机拍好照片,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当医生看到患儿家中已有同类药物,就会避免重复开药。吴珺说,滥用药物可能带来更大危害或导致病情反复、加重,儿科医生会根据患儿病情进行合理的诊断、治疗和规范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多举措应对诊疗高峰

就诊高峰期,等候时间长,家长们难免着急。有的家长认为市里相关专科医院就诊量大、患儿多,对于较长的排队等候时间有心理准备,也能接受。而对像北大首钢医院这样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却认为不需要等候那么长时间,有的家长为此情绪十分激动。其实,在当前病例激增的情况下,像北大首钢医院这样的综合医院的儿科,与儿童专科医院承接能力面临的挑战,都是相同的。对于因不理解而持“双重标准”的家长,北大首钢医院儿科医护人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一位 “忍不了”的家长后来也表达了歉意,对护士长王阳吐露心声:“说实话,我们先带孩子去的市里相关专科医院,但因为看不上病,于是又来到你们这里,但这里的医生护士也都非常辛苦。”记者了解到,北大首钢医院儿科所有具备资质的医生同时出诊连轴转,家长们反映,“排队时间相比市里专科医院要短一些,更关键的是也没有限号。”?

一位四岁女孩的爸爸告诉记者这样的经历:“孩子发烧后,我们自行服用退烧药,但白天没事晚上烧,体温降不下来。当天晚上我们去了其他的四家医院,要么人太多、要么限号,反正排不上。那天我们晚上八点出门,跑了一圈没看上病,到家都十点多了,孩子本来发烧就没精神,这下更蔫了。后来我用手机看到北大首钢医院儿科不限号,于是连夜预约了第二天上午的儿科门诊号,这不,赶紧带孩子来看病。”孩子的妈妈、奶奶补充道:“首钢医院不限号真好,只要提前预约,按时段带孩子过来,肯定能看上。”另外一位带孩子复查的家长说:“因为看病的孩子多,这儿的医生护士中午顾不上吃饭,一直都下不了班。”

儿科整体收治能力的增强、医护人员超负荷的付出,家长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很多家长真诚地道谢:“大夫、护士,你们辛苦了!谢谢!”临近饭点的时候,家长会关心地询问:“医生,您吃饭了吗?别饿着,我们等会儿没关系。” 有的家长带孩子复查时捎来水果和点心“表表心意”,儿科还收到了家长对科室管理的表扬信,这些都让医护人员特别暖心。

以心暖心的背后,还有更坚实的支撑。为应对就诊高峰,北大首钢医院总体统筹协调,关爱医务人员,保障临床需求。院领导带队慰问儿科医护人员,传递组织关怀;医务处牵头解决儿科医护因工作无法按时就餐问题,员工食堂安排每日中午送餐到科室;门诊部按照接诊流程协助儿科优化号源;信息中心做好儿科医护工作系统平台、门诊叫号系统等软硬件维护;护理部调配护理人员支援儿科;检验科提高儿科血标本送检效率;药剂科全力保障儿科各种药品供应;感控处协助传染病卡片上报;总务处、基建处、安保处等协助推进儿科区域改造,及时安装空调、维护就诊秩序,让就诊环境更加舒适……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和儿科专业的诊疗、有爱的氛围,给患儿以保障、让家长不担心。从早到晚“累并坚持着”的护士长王阳乐观地说:“虽然有困难,但我们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