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领域前沿碰撞!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这场论坛解锁代谢性呼吸病诊疗新未来
6月7日,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代谢性呼吸病专委会第七届西部呼吸论坛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下简称首钢医院)拉开帷幕。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代谢性呼吸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向平超教授,北京医院郭岩斐教授在致辞中希望论坛通过“前沿技术共享+临床难点研讨”模式,推动诊疗理念革新,建立更贴合中国人群的呼吸疾病诊断体系。
慢阻肺病:从“一刀切” 到精准诊疗
郭岩斐教授分享了气流受限诊断标准的最新进展,指出单纯以“一秒率” 诊断慢阻肺病,可能导致老年群体过度诊断、年轻群体漏诊,这一发现为优化诊断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北京朝阳医院林英翔教授则带来慢阻肺治疗新突破——靶向 ST2/IL-33 通路的生物制剂,提出“从局部抗炎到全身免疫调节”的治疗新路径,强调生物制剂作为治疗新方向的重要性。在专题讨论中,来自民航总医院和首钢医院的四位专家强调:“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和不同地区人群,慢阻肺诊断标准需要根据更大样本定制。”
罕见病与重症:技术革新改写诊疗格局
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张永祥教授关于 E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报告显示,新型生物制剂的应用,使这类需长期激素治疗的罕见病预后显著改善。北京潞河医院王金祥教授则展示了核酸杂交、数字PCR、基因测序技术等分子检测技术的“硬核”实力,为精准用药提供“金标准”。首钢医院时延伟医生分享了肺间质纤维化早期诊治的独到见解,指出早干预可阻断病情恶化。向平超教授在呼吸重症营养支持专题中提出高蛋白与高能量的“双核心”原则,为重症肺炎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了新思路。来自京煤集团总医院和首钢医院的三位专家强调NGS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在重症医学精准治疗快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临床医生需结合临床实际解读 NGS 结果以指导治疗决策。
肺癌专场:靶向治疗进入“分子精准时代”
论坛下半场聚焦肺癌诊疗革新。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千年松教授带来2025ASCO最新研究,下一代 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使肺癌晚期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突破30个月,部分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甚至有望实现超5年生存。ROS1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罕见的驱动突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俭杰教授以ROS1融合基因治疗为例揭示靶向药物迭代规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汤传昊教授精彩盘点了晚期NSCLC(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指出肿瘤高负荷患者在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中获益明显。向平超教授的《EGFR突变阳性NSCLC围术期研究进展》成为焦点。最新研究显示围术期靶向治疗可提高病理缓解率,改善患者长期生存。专题讨论环节,来自北京电力医院、航天中心医院、首钢医院的三位专家对 NSCLC 的 EGFR、ALK 及 ROS1 阳性突变的靶向治疗进行总结。
创新技术与临床转化:从实验到病床的跨越
应急总医院高鸿教授展示的 R-EBUS(径向超声支气管镜)技术,通过支气管镜前端微型径向超声探头精准定位病变部位,提高肺部病变诊断率。北京协和医院杜扬教授带来高炎症代谢驱动型肿瘤恶病质治疗新进展,指出靶向 IL-6 的单克隆抗体可改善患者体重、饮食摄取,增加血红蛋白水平,防止肌肉流失。首钢医院宋丽萍医生在免疫治疗专题中提出“患者需求导向”理念,驱动基因阴性晚期 NSCLC 患者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组织学类型、PD-L1 表达状态、临床特征和患者偏好因素。专题讨论环节,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首钢医院的三位专家对肿瘤恶病质、R-EBUS 在呼吸介入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点评和讨论。
作为承办方,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深度参与会议各环节,充分彰显团队在呼吸危重症与肺癌综合诊疗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此次学术盛会不仅呈现了前沿研究成果、创新技术,更有众多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让大家受益匪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