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医院动态

Cell Research:邓宏魁/屈默龙/顾晋团队构建新型患者来源类器官模型,捕获结直肠癌胎儿样可塑性状态

发布时间:2025-07-14 10:19:22 来源: 作者:来源:生物世界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驱动癌症进展、转移和治疗耐药性的显著特征。胎儿样(Fetal-like)转录程序在促进细胞的可塑性状态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现有培养模型的局限性,其作用仍难以研究。

2025 年 7 月 4 日,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屈默龙副研究员、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团队(熊亮、徐莹、高兆亚为共同第一作者)在 Cell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A patient-derived organoid model captures fetal-like plastic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化学成分明确的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系统(CiPDO),并用该类器官系统捕捉到了结直肠癌的胎儿样可塑性状态。

640_副本.png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化学成分明确的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系统(CiPDO),培养条件是 EGF + CHIR99021(Wnt激动剂)+ LDN-214117(BMP抑制剂)+ FGF2。该系统能够使结直肠癌(CRC)细胞长期扩增,同时保留与表型可塑性相关的胎儿样特征。

利用该类器官模型,研究团队识别出一种在晚期肿瘤中富集的癌-胚状态(Oncofetal state,OnFS),其与包括上皮-间质转化在内的关键可塑性特征相关联,同时还与转移增加和治疗抵抗性增强有关。

从机制上来说,研究团队证明了 FGF2-AP-1 信号通路维持了结直肠癌(CRC)中的 OnFS 程序以及相关的表型可塑性。

640 (1)_副本.png

患者来源类器官模型揭示结直肠癌中胎儿样可塑性状态的功能特征

该类器官模型为研究结直肠癌(CRC)中癌细胞的胎儿样特性及其在肿瘤进展和治疗抵抗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强大平台。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5-01139-y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