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保健知识 > 正文

健康科普

保健知识

何谓“虚不受补”?

发布时间:2017-01-03 15:53:39 来源: 作者:李布满 责任编辑:中医科
浏览次数:

越来越的患者朋友来门诊时都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自己觉得身体“虚”,经常疲乏、无力、气短、自汗盗汗等,需要“补”,但一吃党参、黄芪、枸杞、阿胶、桂圆、大枣等食(药)材就“上火”,出现口干舌燥、牙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或大便粘滞、小便黄赤、烦躁不安等症状,在舌象上往往表现出舌体胖、多齿痕、舌质红、舌苔厚腻或黄腻。这种现象就是老百姓通常理解的“虚不受补”,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虚不受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大多与患者体质有关。现代人由于生活条件改善,肥甘厚味之品摄入过多,大大超过了人体代谢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加之现代人体力劳动减少,人体代谢消耗也随之减少,入大于出,出现“产能过剩”的状态,中医把这种机体状态名为“脾虚湿热”状态,这种状态主导下的体质称之为“脾虚湿热”体质。

当人体处于“脾虚湿热”状态的时候,体内热量过剩(内热、阴火),自然就拒绝党参、黄芪等补气助热之品,俗谓“气有余便是火”;而桂圆、大枣、枸杞、阿胶等滋腻之品大多具有阻碍脾胃运化、助湿生热的副作用,不适于具有脾虚湿热体质的人群食用。滥“补”则湿热愈盛,湿热反过来呆滞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更虚。因此,适不适合“补”,怎么“补”,都是需要结合个人体质进行辨证的,老百姓通常认为的自己脾虚就应多吃桂圆、大枣是不正确的。对于这类人群,瓜子、花生、核桃等富含油脂的坚果类食物以及牛羊肉都是不宜多食的。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先天脏腑柔弱或后天饮食失度,都可引起“脾虚”,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利用等功能都属于脾的运化功能。脾虚则运化失职,水谷不能正常转化为人体需要的精微物质,反而壅滞于中焦脾胃形成湿浊(浊气)。一方面,湿浊蓄积到一定程度,热量亦随之蓄积,产生湿热;另一方面,湿浊逆流进入血脉,出现“血浊”(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问题就随之出现),湿浊随气血流行到达全身,停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出现湿浊壅滞脏腑、湿浊淤阻经脉、湿浊蒙蔽清窍等一系列病象。

此外,现代人体力劳动减少,也是引起脾虚的重要原因。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乏力,反过来体力劳动锻炼了四肢肌肉就相当于锻炼、强健了脾的功能。因此,脾虚湿热之人,补脾健运与清热化湿要同时并举,辨对证,补对路,才不会出现“虚不受补”现象。中医调理时大多运用“和”法,集补脾、清热、化浊、散瘀等治法于一体,依据矛盾主次及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调理,方可收健脾助运、升清泄浊之功。当然,既然明确了饮食失度、运动缺乏为主要初始病因,则老百姓日常保健时应重点从这两方面入手,也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持之以恒,必见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