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医院动态

消化内科成功完成首例大肠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浏览次数:

近年来,消化道早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癌前病变阶段就被发现并及时内镜下切除,就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癌症的发生几率。5月19日,我院消化内科成功为一位大肠息肉患者完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填补了我院内镜微创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患者为一位中老年男性,因间断便血半年来我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处有1.5cm及0.8cm两枚亚蒂息肉,表面颗粒不平,直肠近肛缘处又发现一约2.0cm扁平息肉,表面呈大小不等结节,病理检查提示为管状腺瘤。腺瘤是大肠息肉最常见病理类型,多数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发展而来,如发现大肠腺瘤需尽快切除病变。直肠近肛缘处病变内镜操作相对困难,但一旦进展为直肠癌对患者影响巨大,外科切除往往不能保留肛门,需行结肠造瘘术。

临床上,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完整切除,较大息肉亦可分片切除,但易出现切除不完全,破坏病变全貌等缺点。近年来,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新技术的开展使较大平坦型息肉经内镜下完整切除成为可能。该患者直肠息肉直径较大、无蒂且靠近肛缘,操作难度大,普通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难以切除。

微信图片_20200525095122.jpg

消化内科主任贾淑娟和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对患者的多发息肉分别行EMR及ESD术。5月19日,在北大第三医院顾芳教授的指导和麻醉科、内镜中心的配合下,贾淑娟精准操作,在患者无痛状态下依次用EMR法切除结肠病变,用ESD法完整剥离直肠病变。术后标本组织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完全吻合,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患者术后第二天即进食半流食,无不适及并发症发生。

据贾淑娟介绍,近年来消化内科相继开展了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技术,消化道早期癌诊断率明显提升。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属于高难度、高风险的内镜下微创治疗,对内镜医师的基本功、手术技巧以及心理素质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治疗早期癌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贾淑娟也再次提醒:消化道早癌常常无临床症状,因此,年龄45岁以上的居民,为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和消化道早癌,无症状亦应行胃肠镜检查。如出现腹痛、腹部不适、纳差、消瘦、腹泻、便秘、便血、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时更须及时到医院消化科专科就诊,行胃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宣教中心/消化内科王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