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每年的医师节我都会收到很多祝福。这些祝福经常勾起我对爸爸妈妈的回忆,他们也都是医生。
爸爸顾方六是一位泌尿科大夫。是他给我了当医生的勇气和信念,并教会我如何当一个好医生。
记得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得了肝炎,每天要打针,由妈妈给他打。但是有时候我非常有兴趣地在旁边观看,爸爸就问我:“你害怕吗?”“不怕”我说。爸爸说:“那你给我打针行吗?”我当时一下傻了,愣了一会儿,说:“行啊”,结果爸爸真的让我给他打针了。这就是我早期接触的“临床实践”,这些得天独厚的职业训练,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我在北大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工作。当时医院中层干部调整,院里和我谈,从医院整体学科建设考虑,让我从胃肠专业转行到胸外科专业,并承诺给我科主任及送我到国外进修。30多岁的我很是心动,爸爸却给我“泼了冷水”:“你的专业做得不错,不要换专业,作为一个医生基本功最重要,你还年轻,不要为眼前的职位所迷惑,只要踏踏实实地积累,你的专业一定能够成功。是种子,总会发芽的,你是金子,一定会发光!”尽管科主任的职位与我擦肩而过,但是我心里十分踏实,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以爸爸为榜样,做个成功的外科医生。
2011年,在父亲离开我8年之后,我成为了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的主任委员。拿着证书,我想到1996年,爸爸当选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时跟我说过的话:“孩子,你记住吴阶平老师的一句话,医学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有的就是加倍努力。”那一刻,我心情万分激动,又泪眼婆娑———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但他依然是我生命中的灯塔。
妈妈施曼珠是在爸爸离开我们一年多之后离开的。她是一位内分泌科医生,也是一位学霸。
妈妈出生在苏州的乡下,中学时她从苏州考上了西南联大附中。妈妈参加高考时,一个考生可以参加几个学校的考试,妈妈就参加了两所大学的考试,并分别收到了两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中一个是北大医疗系。遵从早年留学英国的外公的决定,妈妈在北大和农大之间选择了北大。
读大学时,妈妈的学习依然出类拔萃。我还记得她50多岁已经做科主任了,还去欧洲参加一个糖尿病的专业培训,跟年轻人一起考试,依然成绩非常好!妈妈真的特棒,我没她那么厉害。
做医生,妈妈常说:“当你给他人解除了痛苦,帮助他们得到幸福的同时,你也会感到十分欣慰。这样愉悦的心情是做其他工作所享受不到的,我始终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
她也时常教导下级医护人员和学生:“要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在工作中不能用一颗冷漠的心。”她为病人所做的每一次检查,除考虑到病情需要外,还要顾及病人的经济状况、痛苦程度。
做学术,妈妈一生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她知识渊博并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她所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目前正活跃在国内外内分泌学界,成为临床一线的工作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妈妈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从妈妈身上,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永不放弃,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待患者和学生,我也遵照妈妈的要求去践行。
爸爸妈妈离开我们已经10多年了,我觉得他们并没有走,只是去了远方。他们依然在默默陪伴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