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知识
立秋后,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逐渐草木凋零,万物败落,呈现一派萧条、凄凉景象,最易引起人们的悲伤,忧愁,这种触景伤情叫“悲秋”。悲秋之情,自古有之,有诗为证:“万里悲秋常作客”,“自古逢秋悲寂寥”。
悲秋,是人体对自然现象产生的正常情绪变化,但悲秋过度,容易引起抑郁症及其他疾病。故今人将因秋季景色、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凄凉、苦闷之感,甚至焦虑、抑郁情绪称为悲秋综合征。
在中医看来,“悲秋”属于“郁证”,《黄帝内经》中记载:“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在志为忧”,意思就是说秋应于肺,忧虑、悲伤是秋季的情绪特点,现代医学也印证了这一点。临床中曾有报道:在秋季,神经衰弱,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患者容易发病或病情加重。
如何缓解“悲秋”呢?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1.起居调养
秋季,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由“夏长”趋向于“秋收”,起居作息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藏、阴精的内蓄来保养肺的秋收之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疏泄,使肺气得以宣发。
2.精神调养
预防悲秋,首先应养成乐观豁达、淡泊宁静,不以物喜、不为己悲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平和。其次,中医认为“喜胜悲”,可以用喜悦来战胜悲伤,远离悲秋。
3.饮食调养
秋季多燥,容易耗伤阴津,出现口干舌燥、咽干、咳嗽等症状,宜多喝水,多吃酸味、甘味的食物如梨、山楂、石榴、柠檬、乌梅等可化阴以润燥,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
4.运动调养
秋高气爽,适宜出游,登高望远,饱览大自然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美好风光,心旷神怡,可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情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秋季宜“养收”,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耗散阳气。